芝麻种植有技巧,掌握方法效益高,比种玉米更划算

田垄上行 2025-03-31 18:29:22

芝麻,这看似毫不起眼的小颗粒,却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与价值。

在芝麻的种植中,节气是首要的关键因素。“立夏种芝麻”,这句农谚背后是大自然的规律。曾经因为过早地在4月底播种,那时的地温还未达到芝麻生长的适宜温度,结果刚冒头的苗儿就遭受倒春寒,被冻蔫了。芝麻就像是“热脚板”,对温度十分敏感,在北方,只有等到立夏后地气回暖,它才开始茁壮成长;在南方,则要避开梅雨季节的尾巴,因为它既怕冷又怕涝。精准地掐准节气,芝麻的苗子才能顺利生长,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地也是芝麻种植不容忽视的环节。曾经在洼地种了半亩芝麻,一场大雨过后,那半亩芝麻全毁了。芝麻根系浅,积水超过两天就会烂根。所以,种芝麻得选高地,而且土质也有讲究,沙壤土是最佳选择,透气又保肥,如果地块还有点缓坡就更好了,排水防涝都不成问题。这就是芝麻种植在土地选择上的“挑剔”之处。

芝麻的特性是耐旱不耐涝。别看它平时好像对水分需求不大,就像个“旱鸭子”。然而这背后也是有种植技巧的,深翻晒垡就是个好办法,把底下的湿土翻到上面,既能保持土壤的水分,又能促进芝麻根系下扎。但在开花结荚的时候,它又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缺水,芝麻粒就会瘪瘪的,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施肥方面同样大有讲究。以前错误地以为多施尿素就能高产,结果却是芝麻只长杆子不结荚。后来按照老农传授的方法,使用草木灰混着腐熟鸡粪,并且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缺什么补什么,再加上叶面喷施硼肥,芝麻荚密密麻麻的,芝麻粒也更大。这一改变,完全是遵循了芝麻生长对肥料需求的科学规律。

播种环节也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浅播”看似简单却需要一定的技术。之前播种时图快撒得太深,导致出苗稀稀拉拉。现在有了播种机,能将播种深度精准地调整到2厘米,行距也能留足40公分,出苗整齐划一。而且播种前晒种拌种的步骤也必不可少,可以有效地防止虫害和病害。

密植程度也是需要把握的。以前总想多种多收,种得过于密集,像韭菜地一样。但老农说“稠了光长杆”,现在每亩控制在1.5万株左右,这样通风透光性都很好。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上无人机飞防,打药施肥的时候不会伤到苗子,既省工又省力。

轮作制度在芝麻种植里也有着重要意义。连续种了三年芝麻后,产量明显下降。这时才真正相信“重茬三年收把草”这句老话。后来采用“玉米 - 芝麻 - 油菜”三年轮作的方式,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再加上秸秆还田,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还节省了农药费用。

如今,种植芝麻已经融入了科技创新元素。在芝麻田里安装了智能滴灌设备,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进行浇水施肥操作,墒情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什么时候缺水缺肥一目了然。而且芝麻专用收割机的使用,让收割不再需要弯腰“打芝麻”,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管理更多的土地。

种芝麻这件事,传统的经验智慧和现代的新技术缺一不可。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是起跑的根基,而现代新技术则是在奔跑过程中加速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土洋结合”的种植方法,芝麻的亩产才能够冲到200斤,商贩们也才会抢着上门收购。

这小小的芝麻,在种植业里就像一颗被重新发掘的明珠。它的种植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只要我们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充分利用起来,也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收益。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像芝麻这样有着巨大潜力的农作物还有很多。那么,在您所在的地区,有没有类似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成功种植的小作物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