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华祥名
出品|华祥名财经全媒体
2025年2月,珠海春寒未散,一场名为“董明珠健康家”的线下门店更名潮席卷全国。
当格力电器6万家经销网点悄然抹去“格力”二字、换上董明珠的姓名时,这位70岁的企业家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有人戏谑:“董明珠的退休,是格力最大的悬念。”而这场悬而未决的“退休大戏”,折射的不仅是一位铁娘子的权力意志,更是一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隐喻史。
2月20日,《酌见》栏目发布了董明珠与俞敏洪对话片段,董明珠在她谈及接班人时眼中闪烁着母性的柔光:“已有三四个苗子在不同岗位试炼。”
这让人想起她曾将23岁的孟羽童视若己出,却在后者投身直播后决然放手。如同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她既为继任者编织翅膀,又担忧蜡翼在烈日下融化——这种传承焦虑,折射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对“亲手养大的孩子”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
这位七旬铁娘子正站在企业传承的十字路口。三十五年商海沉浮,她将格力从年产值不足两亿的“小舢板”打造成两千亿级“航母”,却在古稀之年仍被追问:“何时交棒?”这既是一个企业家的宿命,也是中国制造业代际传承的集体困境。
“如果我退休,这个品牌就没了。”2025年2月,董明珠在与俞敏洪的对话中直言。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将个人命运与格力深度捆绑。从2015年连任董事长至今,“退休”始终是董明珠的禁忌词,却又被她反复咀嚼:
“不退”的底气:她曾声称股民和员工不愿其退休,直言“想让我退的人不是股民,更不是我的员工”;
“退”的条件:若接班人梯队未成熟,“给后面人留个烂摊子可不行;
“退”的悖论:她将退休与“对格力满意”挂钩,却又称“永远不会满意。
这种矛盾的姿态,既是对权力的眷恋,亦是对企业命运的焦虑。正如她所言:“只要在岗位,就不应该思考退休。
格力的接班人问题,堪称一部“流产史”,也是半部“流量史”。
格力的人才试炼场,上演着现代版“九子夺嫡”。从“营销鬼才”望靖东到“技术大拿”黄辉,从“流量新星”孟羽童到“改革先锋”王自如,候选者如流星划过,最终留下的仍是董明珠孤独的身影。这背后,暗合着她独特的人才哲学:拒绝谄媚奉承,只认“对企业忠诚”;不迷信空降精英,坚持“从战火中选拔将领”。
这种“董明珠式”的筛选机制,本质上是将个人意志嵌入企业基因。当格力门店的招牌从“格力”变为“董明珠”,接班人的困境已不仅是人选问题,而是权力符号的传承难题。
个人IP与企业命运,这是一场危险的双向绑定。董明珠或许是国内将个人IP与企业品牌结合最彻底的企业家:
从广告到产品:2014年起,她取代明星代言格力广告,甚至在手机开机画面植入个人头像;
从渠道到门店:线上商城“董明珠的店”升级为“格力董明珠店”,线下门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品牌战略彻底“人格化”;
从权力到符号:她以“格力女王”的姿态,将个人权威写入企业DNA,甚至左右经销商选址——“非格力空调的酒店,拒不入席”。
“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在寒风中招展,既是企业家精神的丰碑,也可能成为品牌转型的桎梏。当雷军用直播重构小米生态、周鸿祎借短视频破圈时,董明珠选择将个人符号嵌入千家万户的门楣。这种“人企共生”的模式,短期内确实以人格化信用加速了格力从“空调专家”向“健康生态”的转型,却也暗藏危机——正如戴尔更名时借势创始人光环,却需在迈克尔·戴尔隐退后重塑品牌灵魂。
更微妙的是,当“董明珠”三个字成为价值万亿的超级IP,接班人的光芒注定被遮蔽。正如她坦言:“现在退休,格力就没了。”这既是对个人影响力的自信,亦是对制度性传承的拷问。毕竟,乔布斯离世后苹果依然闪耀,但格力的命运似乎仍系于一人
这种绑定曾成就格力:2012年她掌舵后,格力营收突破千亿,空调市占率连续13年第一。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风险:2024年格力营收同比下滑5.34%,空调业务占比高达78%,多元化战略几无建树。美的、海尔营收已超格力近1700亿、600亿,线上渠道改革迟缓,经销商抱怨“压榨”。
当“董明珠=格力”成为共识,企业的未来便与一个人的决策深度绑定。
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当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笑谈“80岁前不退”,家电分析师看到的不是个人意志的胜利,而是中国职业经理人文化缺失的集体阵痛。正如新东方至今未找到俞敏洪的接棒者,格力的传承困局,实则是中国民营企业从“英雄时代”迈向“制度时代”必经的阵痛。
但董明珠的“过时”,恰恰映射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阵痛。她执着于“质量第一”,拒绝为铜价上涨妥协“以铝代铜”;她押注光储空技术,试图以低碳革命重构行业。这些选择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也暴露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笨重。
董明珠的退休话题,本质是一场关于“企业家精神”与“现代公司治理”的博弈。她以个人权威缔造了格力神话,却也困住了格力的未来。当门店招牌上的“董明珠”日益夺目,接班人的影子却愈发模糊。
或许,董明珠真正的困境并非年龄,而是如何将“董氏格力”转化为“制度格力”。正如她所言:“企业文化应成就一批人,而非一人。”若有一天她真的退休,人们期待的不仅是权力交接,更是一个摆脱个人崇拜、拥抱多元创新的新格力。
回望董明珠的职业生涯,最动人的不是她将格力送上全球空调王座的荣耀,而是那份“永远在路上”的执拗。即便在古稀之年,她仍在探索AI赋能的智能制造,在直播间拆解技术奥秘,甚至将退休金制度创新写入格力章程。这种永不停歇的进化欲,恰似她最爱的珠海海浪——前浪未退,后浪已至。
或许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不在退休仪式中落幕。当董明珠摩挲着“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时说:“我永远不会满意,满意就该退休了。”她早已将生命刻度融入企业基因。未来的格力史册里,她的身影既是一盏渐暗的灯塔,更是一粒永燃的火种——照亮的不只是空调帝国的疆界,更是中国制造薪火相传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