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据报道,印度间接税和海关中央委员会下属的情报部门,要求三星印度公司补缴高达60.1亿卢比的关税。
从中国公司到德国公司,现在又轮到韩国巨头,这接二连三的动作,涉及的金额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
信息来源:《印度要求韩国三星缴纳6.01亿税款,三星回应:正在评估法律方案》,新浪财经,2025年3月27日。

这不禁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印度这波操作,仅仅是正常的税务核查,还是另有打算?
三星在印度被追缴43亿税款那句“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调侃,现在越来越像是在印度做生意的跨国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不,韩国大厂三星电子最近就收到了印度政府一张高达6.01亿美元(大约43.6亿人民币)的税单加罚单。这笔钱,相当于三星去年在印度净利润的六成还多,不是个小数目。

事情的起因,是三星在2018到2021年间进口的一种4G通信设备零件,叫“远端射频头”。
关于这东西进口时到底该不该交关税,双方一直没谈拢。印度税务那边认定,三星把它归错了类别,把它当成了免税品,实际上应该按10%到20%交税。简单说,就是认为三星少交了税。
三星这边当然不认,坚持说这个零件没有收发功能,按规定就是免税的,还找了四个专家出具了报告来证明。就这么来来回回,这场关于关税分类的争执持续了整整四年。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拉锯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印度税务部门甩出了一个“杀手锏”——一份三星自己在2020年提交的文件。
在这份文件里,三星自己明确地把这个“远端射频头”描述成了“收发器”。这下可好,直接就跟三星自己主张的“不含收发功能,应该免税”的说法对不上了。用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这就很尴尬了。

最终结果就是印度政府开了这张巨额罚单。这件事一出来,再次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印度对外资企业普遍存在的“查税严”的问题上。
对那些本来还兴致勃勃想去印度投资的公司来说,看到三星这遭遇,心里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好好掂量一下风险了。
当然,三星的遭遇并非孤例。

近年来,不少在印度的外国公司日子不太好过。印度税务部门动作频频,以“税务合规”的名义展开调查,开出的罚单一个比一个惊人。
大众汽车就因为零件分类的争议,被追缴了据说高达14亿美元的进口税。我们熟悉的中国手机品牌小米、OPPO,还有像比亚迪、华为这样的公司,也都在近一两年里遭遇过类似麻烦,轻则面临税务审查,重则资产直接被冻结。

这真的只是简单的查税、要求合规那么简单吗?稍微挖深一点就会发现,印度这波针对外企的“查税”浪潮,恐怕不是单一的税务问题那么直白,而是好几件事凑到了一起。
首先,印度的政策环境确实不太稳定,规则变得有点快。 比如进口商品的关税怎么分类,税法能不能往回追溯好几年,这些规定时不时就有调整。

这就让外企很难受,好不容易适应了一套规则,可能没多久又要变,不仅让人无所适从,还得投入大量成本去应对合规问题,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雷区”。
而且,能感觉到印度政府有保护本土产业的想法。 通过对外国竞争对手进行严格的税务审查,甚至开出巨额罚单,客观上能给本土企业的发展腾挪出一些空间。这种做法,多少有点“敲打外企,扶持自家”的味道。

再有,印度在管外汇方面也抓得更紧了。 外国公司在印度赚了钱,想把利润汇回母国?限制越来越多了。这实际上是在促使外企把更多资金留在印度境内,用于再投资或者其他本地开销,防止资本外流。
最重要的是,印度税务部门自身的执法力度也在明显加大。 查得更严,罚得更重,这也让整个“查税风暴”显得更加猛烈。这么一来,在印度的外企就觉得特别难。

面对这种情况,外企确实进退两难。如果选择“花钱消灾”,缴纳罚款,会不会开了个坏头,让税务部门觉得好欺负,以后变本加厉地来查?
可如果硬扛到底,诉诸法律途径,在印度打官司是出了名的耗时费力,案子拖个几年是常事,期间公司的正常运营都可能受影响,而且能不能打赢,心里也没底。

那么,对于这些想在印度市场发展的外企来说,到底该怎么走下去?
不想“踩坑”?这几步很关键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合规工作做到位。 这不是一句空话,意味着得舍得投入,请那些真正懂印度复杂税法的专业顾问,把自家公司的业务从头到尾仔细梳理一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尽量符合当地最新的规矩。

同时,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琢磨,要主动跟印度政府部门保持沟通。 建立畅通的对话渠道,一方面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另一方面也能在遇到问题时,有个说得上话的地方,争取理解或者寻求解决方案,尽量争取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从长远看,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印度一个市场,风险还是太大了。 聪明的做法是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做些布局调整。

比如,积极开拓其他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把业务和投资分散开来。这样一来,即使在印度遇到波折,也不至于让整个公司的运转受到致命影响,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再有,既然印度在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外企也可以考虑顺势而为。 逐步把一些生产、组装环节放到印度本地去做。
这样做,既能显示出配合当地政策的姿态,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许还能在实际运营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

更要提前想好,万一真的被税务部门盯上,甚至收到罚单,公司该怎么应对?准备好几套预案。这样,真到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能够更冷静、更有条理地去处理。
实际上,印度这个市场,机遇和风险并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说实话,印度庞大的人口、增长中的经济,对任何想做全球生意的公司来说,吸引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机会确实诱人。

只不过,现在无论是已经身在其中,还是正打算进去捞金的外企,都必须把眼睛擦亮,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潜藏的税务风险不容小觑。 进来之前,功课要做足,把可能遇到的“坑”想透彻,准备好应对的策略。
一句话,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把合规放在首位,这是外企想在印度长期生存并发展下去的基石,没什么捷径可走。

当然,我们也真心希望印度政府能够拿出诚意,努力去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测的税收环境。
政策别变来变去,减少那些不确定性。这样,才能真正让外资安心进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一个大家都乐见其成的共赢局面。
最近三星遇到的那张巨额罚单,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再次给所有在印度或者打算去印度的外企敲响了警钟。

它提醒大家,在印度做生意,最让人头疼、最难把握的,可能还不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而是那些说变就变、解释权又不在自己手里的政策和执法尺度。
笔者认为怎样在遵守规则、确保安全和追求发展、抓住机遇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恐怕是每一家踏足印度的外企,都必须严肃面对、仔细琢磨的核心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