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机械背景专业的奶爸,我以自己的体会来和大家说说。这个世界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如果让娃沉浸在学习知识本身,娃辛苦,我们也会教育焦虑,我更希望给他一种”面对世界,面对新问题,甚至一门新课程,新的家庭作业,该如何处理的一种方法”,这个教育理念和雷军在一本书里提到的类似,工程师思维,即能创新地解决很多系统性问题。“工匠精神”更多地是反复锻炼一种技艺,而工程师思维的重点在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培养娃的工程思维路上,我也在不断探索,比如freestyle的放养,墙壁随便画,家随便拆;尝试一些日常能让他去思考的对话,可能并不一定马上有答案,比如:咦,这个楼道的灯为什么跺脚它就亮了呢?也买过逻辑思维和策略类的桌游、化学实验盒子,机器人编程玩具,直到我看到这款造物粒子创造力盒子,和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不完美的作品,但和实际生活结合,锻炼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应该也属于STEAM教育编程套件,主要是以孩子亲手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为出发点,通过学习编程语言来完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个个有趣的作品。
外观开箱:一共有四个这种盒子,S1~S4,从入门到进阶,官方的年龄段是6~12岁,但我个人认为6,7岁的孩子需要有爸妈一起参与,再大一点可以照着视频课程一步一步做,我家孩子严格来说年龄还小,但因为动手能力还可以,兴趣也比较大。
它和我之前购买的科技小制作有个很大的不同,加入了硬件编程,就是这块板子,官方说法是可编程开发板,能让作品更“智能”,用的是Mind+图形化编程:
材料开箱:打开造物粒子的包装,会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声音,风扇,录音,距离传感器等,也会有木头/纸板等小制作需要用到的半成品配件,整体真的是“硬核风”,和市面上精美造型的科技小制作比,未免也太朴素了一些!!但这也是我作为机械专业比较看中的地方,利用各种身边材料,结构想象空间更大,不用玩一次就扔了,很符合创客的概念。
比如儿子最喜欢的“酷炫吉他”这个项目,官方给的木板,我们用了废旧快递盒:
跟着视频课学习编程和制作,硬件编程确实比软件编程让孩子更有兴趣:
成品试玩中,中间出现了一点小bug,刚开始有点不耐烦,一脸严肃脸,但后来克服困难,因为他很想看到吉他的最终效果:
妈妈也参与画画,做了另外一个款式的吉他:
我的使用体验收获1:不完美的作品,但孩子真的爱思考问题了
最先被这个盒子吸引是因为看到这条视频,疫情期间孩子在家DIY的洗手计时器,用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洗手开始,用编程设置洗手时长,洗完之后用声音控制“烘干机”启动。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工程思维的小项目么?结构、电子、编程、设计思维等都包含了。
我也尝试让娃照着造物粒子里的课程,做了一个存钱罐,存进去的硬币,系统可以自动统计计数,让孩子了解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算法。每一个作品的核心都是通过编程来实现,对于七岁左右的孩子能够理解绝大多数的编程语句了。
这一件智能存钱罐也是孩子的得意之作,只要按下Micro:bit主板上的按键就可以显示存钱罐内的硬币数量,调试好的存钱罐这几天一直摆在儿子的书柜上。
收获2:最新的科技热门知识基本都有了
孩子能接触到科技热门知识,比如:开发板、传感器、图像与语音识别、姿势追踪、人工智能、物联网、Python等这些这些抽象的概念,本来很难理解,但在项目制作中都表现出来了,比如:电池电量检测仪、磁力探测仪、感应小夜灯、洗手计时器、DIY运动手环、智能垃圾桶、超市自助收银台、AI换装、物联网远程浇花、物联网智能药箱、地球健康手册等。
S4内容是里面最难的:
孩子第一个上手的硬件作品:捕获一只大青蛙!
自己用扭扭棒和纸板,和他妈妈一起改造了第二课电子徽章的项目,非常开心!个人觉得造物粒子对于孩子锻炼工程思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都很有帮助,孩子有成就感了,也就更自信了。
一起改造的作品集合:
缺点:做好bug和debug的耐心
虽然造物粒子配备的视频课很详细,是一步一步教你怎么做,也会有项目设计思路,但因为涉及到编程,硬件,可能中间会碰到困难,比如做小夜灯,灯不亮,板子没有反应,上传程序报错等,各种各样的bug,但是他们也慢慢学习了试错,在工程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探索——试错——再探索的过程,有时候问题所在只是电池盒里没放电池,这时候家长和孩子互相哈哈大笑,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亲子时光。也许通过造物粒子做出来的作品“原型”称不上是一款完美的作品,但是这样自己尝试和摸索的过程已经足以让孩子的眼睛里闪烁出自信和充满成就感的光。
写在最后:最后我想说的是,年轻的爸妈一定要远离教育焦虑,如今各种学编程,学机器人,学python,没学你的孩子就落后时代了,但激发兴趣>学习知识,“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中去收获”我觉得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全文完,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