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尘
少年立志,从军戍边。
壮士解甲,杏坛执鞭。
化危为机,誉满校园。
普职融通,敢为人先。
这是我对大舅敬玉珊校长的肤浅评价。
“军功犹先,治学有术,育人有方,教子成材”是大舅敬氏家族兄弟敬洪琳先生在《追梦年华》(敬玉珊诗文集及续集)“序”中对大舅的高度评价。
军人出身的大舅敬玉珊,是南部县升钟职业中学原党支部书记、校长,是我的亲人、恩人和贵人,我这样称谓,不仅仅因为他是文韬武略有担当、德高望重不自负的校长,更是对我关爱有加、关怀备至的大舅,可就在大舅桃李满天下、大爱薄云天的时候却离我而去,如今已经一周年了,借以此文缅怀大舅,我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和情感寄托便一幕接一幕地徐徐展开。
大舅是舅父
舅舅与舅父,就字面与表面的意思是没有区别的,但我称呼大舅为舅父,可以说是我鲜为人知的亲情表达。
在我早先的记忆中,大舅对我和我们家非常好,好到大事小情都会关注与关照。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家家都缺吃少穿,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我的父母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地劳作,男女老少好几张嘴的一家人,仍然每年都有温饱之忧和荒月之患,每当此时大舅总会从吃的和用的方面对我们家接济一把,我的母亲对她这个弟弟默默地心存感激,我当时觉得大舅真好,我最喜欢围着他转,也最听大舅的话。
在大舅的关照下,我顺利地在永红小学开始上学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父亲要带着我们一家子从永红乡回到他的户籍所在地谢河镇六家井村生活,我便在六家井村上小学二年级。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到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我因生活发生了极不情愿的变化而到三河乡(现为永定镇)上学。没想到在三河上学半年后,我无奈的小脸蛋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从四年级开始我又回到了永红小学,并读到小学毕业,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还是在大舅身边好。
1987年,我终于熬到了小学毕业,由于我上小学如此的辗转,大舅提出不考虑去县城上初中,就按照当时的招生规矩到升钟上初中,这样他可以比较方便地照顾我。
母亲和父亲对于我上初中的事,他们基本上拿不出主意,当大舅提出由他管我上初中时,这对我父母来说算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当即满口答应并叮嘱我一切都听大舅的,这时大舅开玩笑似地对我说:“这下你就像林黛玉搬进舅舅府了哟!”就这样,我跟随大舅到了升钟中学上初中。
当时大舅的负担并不轻松,他要照顾我的外爷和外婆,他要抚养他的两个儿子,表哥比我稍大,表弟比我略小,大舅做的一切都是给予和付出,他用铁肩扛起了自己赋予自己的重担,当然不少事情我是后来知道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尽管大舅已是升钟中学总务处主任,但当时学校的条件较差,大舅说我搬进他家,其实只是嘴和心搬进了他家,住校还是住在学生宿舍。我每天要去一趟大舅家里,这是大舅要求的,不管有没有好吃的,哪怕是吃一碗稀饭或面条,我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我记得是1989年的夏天,表弟因个子长得较快,旧的衬衣已经不合身了,需要买新的换洗,给表弟买一件新衬衣这件事还惊动了外爷。大舅给表弟买回新衬衣时并没有立即让他穿上,而是等我在一起的时候才拿出来,让我没想到的是大舅拿出来的新衬衣是两件,一件给了表弟,一件给了我,还说计划的时候就是把我们两弟兄同时考虑的,还特地对我说这样做是得到了外爷赞同的。
后来从母亲口中得知,我是先天就沾了敬氏家族的光。
母亲的娘家在永红乡咸水坝,是升钟片区“四大名坝”(永红咸水坝、升钟桥坝、柳树德河坝、保城敬家坝)之一,地势平坦,环境优美,青山拥抱,绿水环绕,道路四通八达,水系纵横交错,百姓勤劳朴实,邻里团结和睦,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最后的行政区划建制调整中更名为鸳鸯村。
据母亲介绍,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咸水坝的能干人和明白人。外爷的父亲是个会表演皮影的民间艺人,喜欢穿长衫和抽兰花烟,他以皮影的刀光剑影和用自己的吞云吐雾让十里八乡对他刮目相看。外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尚未建立之时,任首任村长,在任职还不满一届的时候,因为家庭担子重的原因,外爷决定辞职,在他推荐了合适的人选后,便辞职做生意。外爷最初做生意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行商,因为那个时候不具备“座商归店、行商归市”的条件,一般是挑着担子赶场或走村串户,以薄利多销的办法营生,因为家里劳力弱,挣不够足够的工分,需要挣钱“补社”。好在外爷行得端、站得直、信誉好,后来进入到商店上班,他经常以吃得苦中苦的后效和先苦后甜的前景来激励一家人。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知道敬氏家族的家规严、家教好、家风正,需要代代相传,人人努力,母亲因此在出嫁后每隔几天就要回娘家干农活和做家务,这让比她小10岁的大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后来,大舅对我们家雪中送炭,对我传经送宝,视我为已出,不但把我拉扯大,还扶上马并送一程,在我过而立之年后,方知该尊称大舅为舅父。
大舅对我养育、抚育加教育,我高中毕业后未能进入高等学府,但又不愿离开大舅身边,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升钟创业。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出茅庐少有一举成功。在我创业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时候,大舅依然对我寄予厚望,并连续3次出手援助,其中一次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全部借给了我,真是舅父之情难以言表。
大舅是老师
大舅本不是老师,他也从不好为人师,但他说话有条有理,做事亲力亲为,对人亲切友善,十分受人尊敬。大舅成为老师,他就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科书似的人物。
在大舅年少的时候,我外爷一家本身劳动力就弱,当我母亲出嫁后,外爷家里就减少了半个劳动力(在当时女性为半劳动),在此情况下挣工分这个当务之急,让大舅打消了远走高飞的念头,准备安心安身在家务农,这个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于是记工员这个岗位就落到了大舅头上。
大舅当记工员的时候,不但把自家的工分记得滴水不漏,而且把整个生产队的工分记得分丝不差,家家户户对大舅都非常信任,没过多久生产队的头头就把会计这个担子给了大舅,这是1964年初冬的事。大舅在当会计期间,以劳动力现金分配创新开创了“算盘要为群众打”的思维模式,至此大舅已在永红乡小有名气了。
1965年冬季征兵时,要求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号召,同时还出台了经济补助和教育优待等优惠政策。根据当时的规定,大舅在应征之列,在大舅还没有表态的时候,外爷发话了,他说他当村干部没当多久就请辞了,是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顾家,因为当时他既要养老又要养小,可现在大儿子长大了,国家需要就该挺身而出。外爷支持大舅当兵,大舅在家国情怀面前没有含糊,正式报名参军,在体检和政审合格后,于同年11月26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年仅19岁。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大舅于1967年2月在川内驻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大舅所在的部队从四川灌县转移到云南建水。大舅在部队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视野得到广阔拓展,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文化得到持续充电,1968年6月被任命为7784部队306团后勤处器材管理员。在部队管器材,要求之高,责任之重,不亚于管金库。大舅在管好了器材之后,被提拔为团助理。大舅在任团助理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锐意进取,顽强拼搏,通过了23次国家级考试,获得了国家认可的大专学历,在当地的一所高完中当过校长,后经论文答辩、评审,评上了高级职称。
1974年,中国军队已从战争状态向和平建设过渡,大舅服从复员退伍的大局,于同年10月带着在部队铸就的文韬武略回到南部县,按照当时的政策和他的级别,大舅被安置到升钟中学工作,学校安排他上政治课,并担任校团总支书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中国军人一直以来的精神信条,早已刻入了大舅的大脑,融入了大舅的血脉。大舅初到升钟中学时,他在部队的职级并没有在升钟中学“职级并行”,而是从零开始,对于此时的大舅,他并没有计较,他所看重的是在新的岗位干出新的成绩。大舅自置身升钟中学开始,他一边讲政治,一边教政治,政治教学和团总支的工作得到同步提升,在得到本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认同后,校团总支升级为校团委,大舅担任团委书记,为在新的岗位打开局面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对于大舅来说,完成教学和做好团的工作容易,但学校令人堪忧的状况却让他犯难。凭着军人养成的敏锐性,大舅觉得该从改革和创新入手,将这个濒临倒闭的农村学校拉回正轨。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增设职业高中班,然后挂牌升钟职业中学,以此改变升钟中学的现状,改写升钟中学的历史,此时他刚从总务处主任提升为副校长。
升钟中学在只有170多名学生的情况下开办职高班和建立升钟职中,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事有多难,人有多累,然而在大舅的运筹帷幄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办成了。崭新的升钟职业中学面向全县招生了,可以说是大舅领军旗开得胜,他善作善成的能力与决战决胜的魄力让人心悦诚服。
在大舅的指导下,我成为升钟职中的首届职高生。正当我为大舅改革的眼光与务实的举措感到高兴与自豪时,大舅被调动到大坪中学工作,我为此茫然了好一阵子。
为时三年的职高快毕业了,没有在大舅身边我的生活总觉得缺少什么似的,从心里期盼着大舅早日返回升钟。就在我独自思考着读了职高如何就业、自己怎样去创业的时候,得到了大舅又调回升钟中学的喜讯,曾经的郁闷便一扫而光。随后得知,上级主管部门在面临职教新形势、新任务时,对大舅开办职教的思路与做法进行了全面了解,然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后续工作由大舅来总结经验、完善举措,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制向做大做强的目标挺进。随后,在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设施配套和实习基地建立等方面,升钟职中得到了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与以前只有普高班相比,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为提升。
大舅在担任升钟中学暨升钟职业中学书记、校长后,创立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模式,形成了制度约束、利益驱动、感情投入的经验,取得了质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成效,开创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融通的先例,将在校学生人数扩大到1700多人,升钟职中因此成为南充市重点职业中学,大舅本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政治教师,被誉为“职教先驱”,还被南充市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6年大舅退休,在大舅退休后的十多年,后任校领导在梳理校史时,认为大舅为升钟职业中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卓越功勋和千秋业绩将彪炳升钟职业中学的史册,我觉得这样表述大舅当之无愧。
大舅在放下担子后,思想轻松多了,生活丰富多了,以文化人、以文会友开启了新的篇章。大舅通过担任升钟湖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主席和加入县诗词楹联学会以及在《果州诗社》《灵去诗苑》《金色浪花》上发表作品400余篇,又影响了一大批人。大舅编辑和付印《追梦年华》(敬玉珊诗文集及续集)将他的心血和心声汇聚在一起,分别于2015年8月和2020年7月示人,诗文留传后人,精神启迪后人,以文化人的师德无量、师魂永存。
大舅是导师
对别人而言,大舅是课堂上的老师。对我来说,大舅是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1988年春末夏初的某个周末,我需从升钟回谢河镇老家拿衣服,当时大舅在县委党校学习,当他得知我到了县城要在燕子湾坐船从嘉陵江到谢河的时候,他执意要到渡口送我,原来大舅考虑的是从燕子湾到摆渡的码头,中间有一段从山崖边穿行的小路,小路难走,他要护送我。到了码头,我熟练地上了船,示意大舅不用管我了,大舅嘱咐我往返要小心,并朝我挥了挥手。当船行驶到江中间,我无意间回望码头时,见大舅还站在那里,当他的目光与我相遇后,他又朝我挥了挥手,就这个瞬间,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此情此景,成为我终生不能磨灭的记忆。
从那以后,大舅只要有空就带着我,要么带我早晨跑操,要么周末带我回咸水坝干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舅回老家经常在田湾头干农活,因为那里是外爷家承包地相对集中的地方,大舅在农忙时总要回去,一干就是大半天,在干完农活后,还要带我重温一遍他小时候的课外必修课,那就是在小麦、豌豆收割后的空地里挖麻芋子,去山坡的树木里捡干柴。虽然我顶多只能打个下手,但却记得很清楚。大舅在学校是老师又是校领导,可他回了家在外爷面前就是一个乖儿子。
初二放寒假后,我去外爷家耍,发现大舅在给外爷洗衣服,当时天气寒冷,我被冻得缩手缩脚,大舅将外爷的好几件衣服洗完并晾好,才问我怎么不多穿点。大舅坐下来告诉我,他上半年护送我上船,是想让我懂得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因为生命是一个人的万源之源。大舅还告诉我,人活着就要保持身心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内容涉及认知、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大舅见我一脸茫然,便说:“这个以后你会懂的,你现在身体有点儿单薄,要坚持体育锻炼,利用空余时间多打打篮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知我者,大舅也。我虽然从小好动,但身体确实相对单薄,时不时还有点小恙,健体强身对我来说是必要的,难怪大舅要带我跑操。我坚持跑操半年左右,感觉身体居然好多了,如果再坚持打篮球,我的身体素质肯定会更好。
从那以后,上学读书,放学打球,肚子饿了就去大舅家,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一切都如“外甥打灯笼”,又一个冬去春来就到了毕业季,这下才猛然想起初中毕业后去哪里读高中的事。至此,我心里渴望大舅能支持我去读南部中学。
在初中毕业模拟考试后,大舅把我叫到他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似乎他已经察觉到我有了想读南部中学的心思。大舅说:“你虽然学习自觉、生活自律,篮球也打得不错,锻炼了身体还有助于学习,但从我平时掌握的情况和你这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你偏科的问题仍然存在,短时间也难以弥补。”大舅停顿了一下,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又说:“你想读南部中学的想法没错,但你有偏科,南部中学招生除了总分高之外,还要求各门课基础相差不大,即使你进了南部中学的门,上英语课你就可能‘坐飞机’,平衡发展的要求你就跟不上趟。”我听了大舅的话,噘着嘴,低着头,心里有些不服气。大舅见状并没有批评我,他说:“这周末去见一下你爸妈。”
大舅说到做到,周末他安排我同他一起回到了咸水坝,没想到我的父母早已到达。大舅对我父母说明了情况,还强调很快就要初中毕业考试了,他希望我轻松地参加毕业考试,正常发挥,考出应有的成绩,他说毕业考试要充满自信,但读高中不能好高骛远,读职高才符合我的自身的情况。
父母听了大舅说明情况后,父亲首先说话了,他说他和我母亲商量过了,为了我读书愿意尽最大的付出,但读高中这件事尤其是职高,他们不但不懂而且以前从没听说过,从娘亲舅大的角度,委托大舅作主,希望我认真听大舅的话。事已至此,我便使劲地点了点头。
从咸水坝回到学校后,学校召开了年级会,班上开了班会,就升钟职中招生作了校内宣传动员。由于大舅对我“有言在先”,我算是听得非常认真,原来职业高中班还是要学完普通高中的基础课,职高生毕业时可报考对口专业的职业大学,也可以同普高生一样报考普通大学,不同的是职高班是“文化+技能”,这个“技能”就是专业,因此填报职高前,考生要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取向选择专业,如果职高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以凭一技之长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当时听老师介绍,我们县正在建设生猪产业大县,乡镇兽防站需要充实大量的技术员,我就拿定主意报养殖班,心想我读了养殖班后,母亲就不会为养猪的事发愁了,同时又听从了大舅的指点。
当我接到初中毕业考试的成绩通知单后,我正式接受了我初中学习有偏科的现实,在升钟中学读职高班是明智的选择。当我进入职高班学习了半个学期的时候,我觉得教职高班的老师对偏科的学生不偏心,感觉到这个职高班像是为我这样的学生量身订做的,在这里能够找到未来的方向,不得不再一次从心里佩服大舅的高明。
我自从成为升钟职业中学首届高中生后,开始意识到大舅也有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苦涩,已经领会到大舅要求我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良苦用心,便开始思考如何树立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我上高二时大舅调到大坪中学工作,迫使我向独立自主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1993年6月,我顺利完成了为时三年的职业高中学业,7月参加高考,大学与我擦肩而过,按照当时职高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可以参加基层农技人员的招聘考试。对此,我放弃了参加招聘考试的机会,做出了在大舅家乡干事创业的决定,大舅没有反对,我认为算是默许,因为他说过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只要三观树得正,便可一往无前,他会密切关注。
我的创业之旅从接手永红酒厂开始。永红酒厂是二哥的副业,他利用在国营酒厂上班的优势和闲暇时间,试验性地办起了酒厂,他为了不让我纯粹性地白手起家,就叫我接管他那个设施简单、证照齐全、场地将就的酒厂,我当时认为二哥能干的,我也能干,说不定我还会干得更好,我就这样爽快地答应了。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二哥叫我接管,他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他转让后就不再管了,意思是要我一手交钱一手接厂,当时大舅认为这样我一开始就自立门户,还保持了最高明的兄弟相处方式,他表示支持。我东拼西凑到二哥的“一口价”,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把永红酒厂收入囊中。
樱桃好吃树难栽,美酒好喝匠人苦。我接手永红酒厂后,开启了一厂两个人、一天两顿饭这样的“偶数模式”,既当老板又当学徒,感觉纵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似的,仅用一年时间就将二哥免费赠送的技术用完用尽,由于当时县内还没有可以切磋和交流技术的小酒厂,就只有到县外去学习取经,在吃了多次闭门羹后才知道这个是要交学费的。我为了首次创业而技艺双修,不惜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这样一干就是9年,永红酒厂变为适山春酒业,但经济效益未能跃上台阶,首次创业就“不摆了”。
2006年,我按照一头牛是放、两头牛也是放的理念,开创了“酒厂+砖厂”的“双料模式”,我自称这是我的第二次创业。在农村办砖厂,曾经一度相当火爆,产销两旺的状况让人看得眼红,但盲目上马很快就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大哥建议我收购已经倒闭的升钟皂角垭永红砖厂。接手酒厂我听二哥的,收购砖厂我听大哥的,不是我这个当弟弟的对大哥二哥唯命是从,而是将他们的好意我照单全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粘土砖,为了把砖厂的规模做大,我又收购了一砖厂的股份,本以为搬砖会搬来好运与财富,没想到在需求高峰过后诚信经营的“砖家”却难以为继,我的第二次创业在“砖红酒绿”面前打上了省略号。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我在“中国速度”和“中国经验”中受到启示,改变命运、改写人生只能在警醒和奋起中找到答案,中止搬砖、决战搬厂成为我第三次创业的起点。出让砖厂,搬迁酒厂,是在历经得失成败和拥有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创业重构,是专注专一的正确选择,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担当,大舅得知后他认为我的创业之路步入了正轨。
经考察、洽谈和协商,酒厂搬迁选址在升钟场桥坝边缘临大升路的地方,面积大小适中,不宜耕种,适宜办厂,但在征地审批过程中,往返于村上、镇上和县上如同打了3年迂回战、持久战和疲劳战,大舅鼓励说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道虽迩,不行不至。为时3年的雄关漫道,终于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脚下走完,在土地使用权合法取得后,新的厂房陆续拔地而起,四川秦巴酒业有限公司的挂牌正式亮相,围墙上嵌入作装饰用的酒缸给人以醒目的标志,有着深山藏古寺一般的意境。
其实,早在搬迁酒厂之前,即2017年春,我已在永红开始着手扩大产能了,大舅为此专门赋诗一首,表明大舅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我的创业重构予以看好。
大舅为适山春酒业扩容升级赋诗祝贺:千里驰名升湖景,百姓乐道适山春。红砖绿酒比邻望,国昌业茂家道兴。
酿酒敬大舅
大舅不饮酒,大舅只品酒,当然品酒不是像品酒师那样品,指的是他举杯的时候只是象征性地喝那么一点点,但大舅对用酒相当讲究,“酒到意到”是他自律的讲究,“无酒不成席”是他待客的讲究。
我小时候端午节去外爷家,大舅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雄黄酒,并说这可不是用来喝的,是给小孩子点耳朵用的,点了雄黄酒可以起到止痒杀虫、除湿驱邪和预防中暑的作用,还能够为住家户驱蛇。说到驱蛇,大舅顺便给我讲了一段《白蛇传》的故事。
由于千年习俗,民间办酒席和家中待客人,买酒、斟酒、喝酒和敬酒是无法减省的程序,酒将礼貌、诚意和盛情融为一体,大舅自然无法拒绝,尤其是在二哥创办了永红酒厂后,大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便会主动以品酒的酒量敬饮酒之人。
自我接手永红酒厂后,大舅对浓香型白酒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趣,他像品酒师一样,平视酒体,近观酒色,辨别酒香,品尝酒味,还要问及全部的酿酒工序工艺,但就是从不喝二两,最多抿两口,大舅喜欢斟一小杯酒放在书房里,说这样可以既闻到书香,又闻到酒香,最好能从酒香里闻到书香。
在大舅当校长和退休后身体状况良好的时间段,每逢教师节等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节日,他都会品尝性地敬别人和接受别人敬他,因为他姓敬,别人一举酒杯敬他,就是敬校长,敬的是敬校长,大舅听了会顺势幽默地一笑。
喝酒能助长人的情绪,但酿酒的人在特殊的时候不能带有情绪。2018年腊月,当时临近春节,搬迁酒厂犹如寒气挡道,心情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大舅对我面对年关有情绪不但没有责怪,也没有说教,而且还像文朋诗友那样和我一起和诗一首,让我在寒冬感受到了温暖,我当即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告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姿态,让工匠的风貌成为常态。
代际传承尽孝道,面向未来育后人,大舅对我展示了他“十年树林、百年树人”的崇高风范,让我对母亲的感恩和对女儿的疼爱融入了家国情怀。
母亲在我创业未成的时候就去世了,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无从回报,只有以树碑的形式以寄托我的深情,由于当时心情难以平复感觉言不由衷,便请大舅画龙点睛,大舅作出了两联,其一:呕心沥血持家业,舔犊情深忆母恩。其二:青山低头思母泪,活水宛流润子孙。大舅概括的“舔犊情”和“润子孙”,为母亲荫及子孙的恩德而感到荣幸。
2015年高考季,我的女儿何山考上大学,大舅以《贺何山高考金榜题名》为题作了一首诗:大好河山披彩霞,欣逢高中贺满家。万里长征第一步,人生漫漫志天涯。虚怀若谷容四海,坚韧不拨练奇葩。父母艰辛儿女盛,心心相印众人夸。
我女儿大学毕业后,秉承了大舅的教育情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对大舅教书育人、后继有人的最高尊重。
想亲人,思恩人,谢贵人,我要对大舅说上几句肺腑之言:
现在,我的人在升钟,我的情在升钟,我的家在升钟,我对大舅的家国情、教育情和升钟情,有重叠、有交叉、有拓展、有传承,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接力棒。过去您在疆场保家卫国,现在我在球场健体强身;过去您在办公室运筹帷幄,现在我在调酒室上下求索;过去您做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现在我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过去您在文坛驰名,现在我在行业领军;过去您给外甥指路,现在我为女儿撑伞……
大舅,您是我的慈祥舅父,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您是我的人生导师,您养育了我,您教育了我,您教化了我,您支持我三次创业直到创业成功。阴阳虽两隔,音容必永存。谨以此文缅怀大舅敬玉珊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