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首破万亿,宝安做对了什么?—来自财经自媒体人的观察

博闻广闻 2025-04-11 04:21:07

“用1/40个北京的土地,创造出了超过整个温州的工业体量!”奇迹的创造者正是深圳宝安区。

当许多城市还在为工业总产值跻身“万亿俱乐部”努力奋斗时,深圳宝安却“以小超大”,率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

4月10日,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公布:2024年,宝安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505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万亿目标。

对于一个城区来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实属难得。要知道,大多数地级市甚至一些副省级城市,仍在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而努力。

全国第25座万亿城市——山东烟台,2023年GDP突破万亿时,规上工业总产值尚不足万亿,直到次年,才官宣其工业突破万亿大关。

全国下一座万亿之城的头号种子选手——浙江温州,2024年GDP达9718.8亿元,其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仅为8204.97亿元,离工业万亿门槛尚需数年。

放眼全国,宝安工业体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可以排在第13名的位置,其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相比其他城市更广阔的发展腹地、更久远的工业历史,为什么是面积不大、“资历尚浅”的宝安区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宝安工业的突围密码,或许隐藏着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进化逻辑。

1工业破万亿,为什么是宝安?

不足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却能强势突破万亿,显然意味着宝安的工业大盘密度更大、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在深圳发布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集群布局中,宝安独占“17+2”关键席位,其中高性能材料、高端装备与一起等8个集群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等3个集群的产值超千亿元。

2024年,宝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2405.4亿元、总量全市第二,占GDP比重45.4%。

特别指出的是,2024年大火的风口产业——低空经济,宝安走在了前列。2024年宝安区低空与空天产业集群增加值83.33亿元,占深圳市39%;无人机物流飞行量25.84万架次,占深圳市三分之一;低空链上企业440家,占深圳市22%;低空物流航线数74条,占深圳市约30%。

产业集群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为了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宝安创新构建了“一集群一链主(龙头)、一政策、一平台、一园区”的“四个一”集群工作体系,来培育活化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

以激光产业为例。中国激光看广东,广东激光看深圳,深圳激光看宝安。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制造大区,宝安汇集了众多激光与增材制造龙头企业,是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中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

大族激光是亚洲最大的工业激光设备生产厂商,在全球工业激光行业排名第二,是宝安激光集群的龙头。龙头带动下,宝安以新桥·深圳激光谷产业园区为平台,构建起从技术研究到关键器件、激光装备到激光应用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拥有超过220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集聚区,其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30%,占广东省的70%。

去年7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共有41个产业集群上榜。其中,宝安的激光产业集群和低空无人机产业集群双双入选,全市第一。

当然,产业集群的茁壮发展离不开宝安铺天盖地的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宝安拥有制造业企业5.45万家,占比超过深圳的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7家,占深圳的2/5;国高企业7397家、连续八年居全国县区第一,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国高企业18家,是全省平均密度的51倍、粤港澳大湾区平均密度的15倍。

2 制造业立身,给宝安带来了什么?

工业强、经济兴,不仅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涌入,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消费和服务业的增长,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

宝安是深圳人“用脚投票”的地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宝安区共有常住人口447万,是深圳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市唯一超过400万人口的大区。而且宝安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25%,也就是说,每4个深圳人,就有一个人住在宝安!

据《深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79.01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22年末增加12.83万人,同比增长0.73%,增量位居北上广深之首。

而这些新增人口大多都流向了龙华、龙岗和宝安,这三区常住人口增量均超过2万人,合计占全市人口增量比重超50%。

在宝安,14岁至35岁青年占全区常住人口约50%,是名副其实的青春大区。

就业机会多,年轻人占比高,消费力自然旺盛。

2024年,宝安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全市第一。其中,限上批发业销售额跨越两个千亿元大关、达5060亿元,增速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3.9亿元,同比增长5.1%。

旺盛的消费需求也离不开宝安政府在消费供给侧的积极布局。

深圳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宝安独揽两席。目前全区拥有大型商业综合体近40个,商业总量超310万平米,居深圳之首。

人口流入、消费力日趋旺盛,足见其实体经济的坚韧和区域发展的向心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业大盘的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3 穿越周期,宝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宝安工业的万亿突破,证明了笔者之前的一个论断:在全球化时代,产业能级不再由行政边界决定,而是由生态的厚度、创新的密度和政策的定力所塑造。穿越周期、逆势上扬的宝安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政策定力与长期主义是产业升级的基石

从2019年起,宝安连续七年围绕制造业发布“一号文”,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抵御经济周期波动。政策的一以贯之避免了“运动式”扶持的短视弊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不仅吸引了大量“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让企业敢于进行技术沉淀而非短期套利。

对比其他地区因政策频繁调整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宝安的实践表明:政府角色应从“主导者”转向“护航者”,通过政策定力为市场主体的创新提供“确定性”。

启示二:以“链式思维”重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

宝安的工业突破,本质上是产业链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转型。其“一集群一链主(龙头)、一政策、一平台、一园区”的“四个一”工作体系,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精准补强。例如,在激光产业中,大族激光作为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220家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不仅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如光纤激光器),更通过国际并购整合全球技术资源。这种“链式思维”推动宝安从“世界工厂”转向“全球创新节点”。

当前区域产业竞争已从单一企业比拼转向产业链生态竞争。“宝安模式”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路径——不是被动承接产业转移,而是主动嵌入并重塑价值链。

启示三: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赋能产业效率革命

宝安的工业量变,离不开其对数字化转型的前瞻布局和智能制造的深度应用。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1月14日,全球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揭晓,共有17家制造企业加入。其中,宝安的深圳法雷奥成功入选。

柔性制造能力则是深圳法雷奥获评“灯塔工厂”的重要支撑。依托技术创新,法雷奥成品缺陷率降低了45.9%,生产效率提高了60.2%,单位能耗降低了27.1%。

深圳法雷奥是宝安智造向“新”的一个生动缩影。早在2020年,宝安就已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专项示范基地,目前已有近12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带动上下游链条数智化转型,推动全区从“制造”到“智造”进行跃迁。

宝安工业的万亿突围,是中国制造不断突破的缩影。它用七年“一号文”的政策定力,打破了“规模崇拜”的桎梏;用“链主+生态”的产业逻辑,重构了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更以数字化浪潮为跳板,完成了从“汗水工厂”到“灯塔工厂”的惊险一跃。

但这座工业强区的故事远未结束——当低空经济争夺制空权,当激光切割定义精密制造的极限,宝安的每一次创新都在叩问:中国制造的下一站,是继续做世界的车间,还是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灯火通明的产业园里,藏在无数工程师调试设备的深夜中。

毕竟,工业文明的史诗,从来都是由敢为人先的探索者书写。

【作者:秦朔朋友圈特约撰稿人、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汪志强】

1 阅读:21
博闻广闻

博闻广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