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襄阳人,实在是后知后觉,等贾玲《你好李焕英》爆红以后,我才知道她居然是老乡。记得那年电影上映以后,有很多人都跑去电影外景地拍照留念。
不过当时我一直想不通,按说咱们襄阳一向不出贾玲这号喜剧演员啊?后来才知道,原来贾玲祖上是东北人啊。早年间,共和国的工业都集中在东北,后来到全国各地援建,就有很多东北人来到了天南海北。而这种人口的迁徙流动,伴随着共和国的早期历史。周末去看了一场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电影历史大背景,是关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共和国往事。电影拍得还好,推荐大家去看看。其实这部电影算是一个命题作文,也算是某种主旋律题材,本来是为了宣传民族团结主题而拍。
这段往事具体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50年代末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饥荒,就连上海和周边江浙这些传统富庶地区也吃不饱饭,很多人成了孤儿,或者是父母实在养不活了,交给了福利院.......后来这几千个孩子被送去了内蒙,被当地牧民收养.......
电影当然不可能全景展现这段历史,所以是以小见大,截取了一个代表性人物。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一样,用一两个代表性人物的经历,再现这段历史。说来也巧,《海的尽头是草原》里面这个被送去内蒙的小女孩,也是被妈妈二选一,留下了哥哥,送走了她......多年以后,步入暮年的哥哥来到草原寻亲,展开了整个故事。电影主要围绕这个小女孩,如何融入草原家庭,这个过程,有很多故事,有曲折,她有过想逃离,就像移植的树一样,总会有水土不服阶段;接纳她的家庭,当然也不排除有自己的考虑,但最终她留了下来,几十年后已经看不出曾经的过往,她成为了一个完全的草原人。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外来人群当然是必须彻底扎根新的环境,当地化,才能活下去。看完电影,提到“三千孤儿入内蒙”这句话,很自然的,我想起了“八千湘女上天山”,也是关于人口迁徙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过往。
当然,和三千个孤儿去内蒙相比,八千湘女上天山,更加波澜壮阔。自古以来,中原王朝要想掌控住西域这片对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关键区域,都离不开屯垦。所以新疆刚刚解放,解放军直接转成屯垦部队,也就是如今新疆建设兵团的前身。为了能够在新疆扎根,当然就需要成家立业。所以就从内地招收一批女兵,最早是在湖南。
当然除了湖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大量类似政策。解放初到改开这个阶段,新疆收入和生活水平,一般还是比内地要好一点,所以从内地招兵,还挺受欢迎。关于这段历史,其实也有大量的影视剧。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部《隔壁母亲》,拍得非常好,充满了大爱和真情。
在我心目中,这部剧和《父母爱情》同样经典,全景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历史。而且演员演技都非常在线,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来自山东的母亲。不过她并不是被招去新疆的女兵,她的丈夫参军一路去了新疆,解放后她带着自己两个孩子远去新疆寻亲,然后就此扎根新疆。那些年,从内地去往新疆,就此永远留在那片土地的人群,至少也有几十万。正是他们彻底改变了新疆的人口结构。也就此巩固了新疆。和新疆情况类似,建国初期,人口结构最大的改变都和军队有关。解放军横扫江南以后,南下干部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再之后,6、70年代人口迁徙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三线建设,一个是上山下乡。这么一说的话,建国初期的人口流动趋势,大体都是中部往边疆地区,比如往新疆去的;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往欠发达地区,比如三线建设和上山下乡。而最近这些年的人口流动趋势,和之前有点反着来的意思了。基本上都是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了。当然,总的来说,建国初期那会人口迁徙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论是进疆的人口,还是三线建设人口数量,也就是数十万到百万人口的级别吧。远远比不上最近20年,取消了暂住证以后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所以当年那些人口迁徙的影响,肯定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但即使如此,建国初期这些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很多作用。比如新疆的人口结构完全改变了。从1949年的400万人口,到1960年代,也就短短10多年,人口增加了一倍。
正如一个水系统必须要有活水一样,一个国家的人口必须有正常的人口流动,保持新鲜血液注入,才能保持活力。因此,当年那些人口迁徙对咱们国家的发展肯定起到了很多作用。从一个电影,联想到了这些,扯得有点乱了,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