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保鲜小窍门,控温防病两手抓,存放久损耗低
在水果的世界里,柑橘家族可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皮薄肉嫩的砂糖橘,到果肉饱满的橙子,再到香气浓郁的柚子,它们在人们的口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柑橘种植者和销售者来说,柑橘保鲜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柑橘因为保存不当而腐烂变质,给种植户和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我国,由于柑橘保鲜技术不到位而导致的损失每年可达数十亿元。那么,如何有效地延长柑橘的保鲜期,降低损耗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控温防病这两点。
首先,我们来说说控温。温度是影响柑橘保鲜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柑橘在采后仍然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的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等都在进行着。而温度对柑橘的这些生理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说,柑橘的适宜储藏温度在 8 - 12℃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柑橘的呼吸作用最弱,新陈代谢也最为缓慢。
举个例子,将 20 吨刚采摘下来的砂糖橘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环境的温度保持在 6℃左右,另一个环境的温度则保持在常温 18℃左右。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在 6℃低温环境中的砂糖橘,果皮颜色和果肉品质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损耗率仅为 1%左右。而在常温 18℃环境中的砂糖橘,果皮开始逐渐变黄,果肉的汁水有所减少,水分流失严重,损耗率高达 5%左右。由此可见,控温对柑橘保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控制柑橘储存的温度呢?首先,对于小规模的柑橘储存,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冰箱、冷柜等。将这些设备调节至适宜的温度区间,然后将柑橘分类存放,这样可以确保柑橘在较短时间内保持新鲜。但对于大规模的柑橘储存,就需要使用专门的冷藏库。冷藏库一般有完善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将温度精准地保持在所需范围内。同时,为了保证冷库内的空气流通,还需要设置通风系统,定期进行通风换气,避免柑橘因缺氧而受到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防病。柑橘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菌的侵害,如青霉病、炭疽病等,这些病菌会引起柑橘的腐烂变质。据统计,在柑橘腐烂的果实中,由青霉病引起的占 40%左右,炭疽病引起的占 30%左右,其他病菌引起的占 30%左右。
为了防止病害对柑橘的侵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首先,在柑橘采摘前,要注意果实的选果和修果,剔除病果、虫果和机械损伤果,减少病菌的初始来源。同时,在柑橘采摘时要使用消毒后的剪刀,避免对果实的损伤导致病菌入侵。其次,在柑橘采摘后,要及时进行防腐处理。一般可以使用一些杀菌剂进行浸泡或喷雾处理。例如,使用浓度为 45% 的咪鲜胺水乳剂稀释 1000 - 1500 倍液,对柑橘进行浸泡处理后,晾干再进行储存,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
除了化学防治,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例如,紫外线消毒灯对柑橘进行消毒处理,能够杀死部分病菌,延长柑橘的保鲜期。另外,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柑橘进行保鲜处理,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提高柑橘的保鲜效果。
在实际的柑橘储存中,控温和防病需要两手抓,同时进行。不能认为控制了温度就可以完全防止病害的发生,也不能只注重防病而忽略了温度的影响。只有将控温和防病这两个方面都做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长柑橘的保鲜期,降低损耗。
假设有一批 100 吨的柑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储存。如果只注重温度控制,每天定时检测和调整冷库温度,但忽略了防病处理,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可能会有 30%左右的柑橘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而如果只注重防病处理,使用各种杀菌剂对柑橘进行消毒,但没有控制好温度,一个月后,柑橘的品质也会大幅下降,损耗率可能达到 25%左右。但如果是将两者完美结合,严格控温并做好防病工作,一个月后柑橘的损耗率可能仅为 5% - 8%左右,这样的保鲜效果无疑是非常理想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柑橘的保鲜,种植者和商家还需要关注一些细节。比如在储存区域要保持干爽,避免过于潮湿的环境滋生霉菌。同时,定期检查柑橘的状态,一旦发现有异常的果实,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菌扩散。此外,在柑橘出库时,要进行适当的缓释处理,让柑橘逐渐适应外界环境,避免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化引起柑橘的品质下降。
柑橘保鲜,控温防病是关键环节。通过合理控温和有效的防病措施,我们可以让柑橘在储存期间保持较好的品质,减少损耗。这样既能保障种植户和商家的利益,也能让消费者在较长时间内享受到美味的柑橘。让我们用心去呵护每一颗柑橘,让它们在合适的环境中展现出最诱人的光彩,从果园到舌尖的距离不再因为保鲜难题而被拉长。无论是那酸酸甜甜的砂糖橘,还是浓郁多汁的蜜橘,都能在良好的储存条件下,如期抵达人们的生活中,带来属于柑橘的美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