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流行的三大书体中,草书的风格最独特,它自汉朝时期就出现,先后经历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演变,尤其是唐代的狂草艺术气韵最为浓烈。
唐代“草圣”怀素一生就以写好狂草为理想,但是狂草风格张扬,笔画不计工拙,极为抽象,一些初学者有时会欣赏不来,所以也被人们称作“鬼画符”。
于是怀素为了“证明”自己,便在45岁写了一幅小草,比“鬼画符”漂亮百倍,非常适合草书初学者学习,这幅作品就是《论书帖》。
此作全文共有9行,合计85个字,从内容来看,是受到王羲之《二谢帖》的启发后所写,与《自学帖》和《食鱼帖》的诡谲狂肆相比。
这幅作品整体风格较为恬静平和,法度恪守规矩,点画婀娜,骨肉兼具,笔势圆融婉转,颇为灵动,搭锋与折锋运用巧妙。
例如文章中的“异”字,第一笔就用的折锋,好像跟上一个字“诡”最后一笔不连贯,但是内在气韵通畅。
行笔流畅爽利,虽有几处练笔牵丝,但却不具拖沓之感,尽显英气遒劲,笔笔都有“二王”之法,与王羲之的洒脱倜傥颇为相像。
而且此作在笔法变化中展现自然之态,写出了草书的率真之感,但却没有狂肆之气,这种难度在整个草书界很难见到。
因此好多网友在看后都赞叹连连,称要感谢王羲之启发了怀素,写出气度如此不凡的书作,让我们看到这般清润遒丽的小草。
就连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曾题跋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怀素的草书虽然变化丰富,行笔诡谲,但是始终没有脱离魏晋法度,因此们学习他的草书不用担心会失去章法。
而且很多人不敢学习草书,主要是因为草书用笔怪诞,若是无法参透其中笔法,会使自我书作变成“四不像”甚至产生“俗气”。
但这幅作品点画没有狂草那般狂肆,整体风格较为平和,不仅容易把握,还可以学习古人的书法技艺,具有“一箭双雕”之效。
对于初学者颇为友好,可时常临摹,体会其中的古人技艺,学习较为规整的草法,为自我草书打下优良的基础,慢慢向怀素、张旭等人的狂草靠近。
《自叙帖》800多年来一直流传有序,曾被宋朝宣内府所藏,前面的隔水上还印有宋徽宗的泥金书签,是宋徽宗亲自“认证”的怀素真迹。
后来被收藏家项元汴、高士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所以此作含有赵孟頫、鲜于枢等诸多名家题跋,如今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沉默是金
确实漂亮[点赞]
普通人
项元汴说这个是行书。
江南风
应该是行草!
赵耀
什么时候能见到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