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年探索奋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硕果累累,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
从古老的秦腔戏曲到现代的音乐舞蹈,从传统的书画艺术到新兴的数字影视,陕西文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见证着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讲述着陕西人民同心筑梦的动人故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展现陕西文艺的新风貌、新气象、新成就,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华商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文艺面对面”大型融媒宣传活动正式启航。
这是一次深情的凝望,一场坦诚的对话。
我们与陕西文艺的守护者、开拓者们面对面,聆听他们对文艺的热爱和期盼;与精品创作的组织者、实践者面对面,感受文艺创作的苦乐和攀登高峰的追求;与文艺事业的引领者、推动者面对面,展望陕西文艺的美好明天。
我们相信,此次大型融媒活动,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凝聚新时代文艺力量,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引领新时代文艺繁荣,奏响陕西文艺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从古代的秦腔起源,到现代的创新发展,陕西戏剧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与升华。近年来,通过一部部优秀作品,陕西故事得以真情讲述、时代风貌得以充分展示,“陕西戏剧”作为三秦大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全面展现出新风貌、新气象。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以下简称省剧协)主席李梅表示:“陕西戏剧作为陕西响亮的文化品牌,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是我们的使命任务。”
陕西戏剧精品走向全国
戏剧行业保持顶尖竞争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在省文联、省剧协的精心指导下,陕西戏剧艺术蓬勃发展,广大戏剧工作者在繁荣戏剧创作、夯实研究阵地等方面成绩斐然,多项国家级大奖的获得也展现了陕西戏剧新辉煌。
近年来,广大戏剧工作者立足传统,不断创新,秦腔现代剧、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剧“三并举”,话剧、杂技剧、舞剧、儿童剧等百花齐放,创作推出了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历史剧《诗圣杜甫》《无字碑》《昭君行》、话剧《白鹿原》《生命册》《延水谣》、杂技剧《丝路彩虹》、舞剧《丝绸之路》、京剧《铜牛记》、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爷爷的水稻田》等大量有口碑、有市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这些戏剧作品先后亮相中国戏剧节、中国秦腔艺术节、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中国稀有剧种小戏展演、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大赛等重大活动,荣获全国“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百余个奖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旅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等重大项目资助。李小青、杨升娟、王航分别获得第29届、30届、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一系列荣誉成果是陕西戏剧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省剧协近年来捧出的耀眼成绩单。
今年7月至10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是唯一入选的秦腔剧目;第9届、第10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第9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也成功在我省举办,累计观看上千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生命的绿洲“省剧协积极推荐戏剧演员和剧目参与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节等重大活动,确保我省戏剧行业始终在全国戏剧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保持顶尖竞争力。”李梅说。
艺术传承 社会影响 经济发展
多维度体现陕西戏剧品牌价值
近年来,陕西戏剧的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蕴含在文化传承、社会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
在艺术传承方面,陕西戏剧向观众传递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观众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影响层面,通过观赏陕西戏剧,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陕西戏剧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发展方面,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陕西戏剧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如与影视、动漫等产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品牌价值的广度和深度。陕西戏剧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
搭建戏剧人才专业平台
展现当下陕西戏剧艺术勃勃生机
戏剧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平台的支持与助力。陕西省剧协目前会员1500余名,其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300余人。他们活跃在戏曲创作、表演、教育、研究等各个领域。“为陕西戏剧人才搭建专业平台,有利于从中青年和基层中选拔培养出更优秀的戏剧导演、音乐、编剧、演员等人才。”李梅说。
近年来,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省剧协开展了陕西省校园艺术节、陕西省小戏小品展演、陕西戏剧奖、戏剧创作研修班、陕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为戏剧人才提供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机会,还激发了戏剧人才的创作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水平。
“陕西广播戏曲新人秀”活动中,一批优秀戏曲新人脱颖而出,展现了陕西戏曲艺术的勃勃生机;陕西省文联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暨第十届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中,推出一批展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作为省文联、省剧协培养戏剧创作人才、繁荣陕西戏剧事业的重要抓手,陕西戏剧创作研修班自2013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2期,累计培训400余人。推出中青年创作者创作的《毕德显》等众多戏剧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创刊于1958年的《当代戏剧》(原名《陕西戏剧》)作为西北五省唯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戏剧期刊,每年会推荐优秀作品参评田汉戏剧奖,比如王建平创作的秦腔历史剧《姚启圣》和张英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剪花娘子库淑兰》都获剧本类一等奖,很好地扩大了“陕西戏剧”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向美而行 未来可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创新对于文艺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创新,文艺作品就会失去活力和魅力,变得千篇一律、乏善可陈。要勇于尝试新的题材、新的形式、新的表现手法,不断挑战自我,突破传统束缚。
李梅表示,将启动“百年秦腔赓续工程”,摸清现有的秦腔家底,挖掘有价值的传统剧目、复排经典剧目,体现当代审美和当代价值,以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双向驱动,促进传统秦腔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守正不能守旧。创新,是戏剧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积极探索戏剧艺术的巨大潜力,发展科技创新与戏剧‘牵手’碰撞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为未来陕西戏剧高质量发展带来蓬勃生命力。”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实际创作中,有力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梅说:“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今朝瑰丽,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功出圈,让全球华人都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恢宏气魄。激昂的秦声秦韵唱出了三秦人民的耿直豪爽、慷慨热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未来,希望我们陕西戏剧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插上翅膀,飞向全世界。”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