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刘姥姥在贾府吃螃蟹时,算了一笔账。这一顿螃蟹宴里的螃蟹,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值五分(银子)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有二十多两银子。吃一顿螃蟹的钱,够她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
当然,这只是曹雪芹笔下的故事,不能以当作史料对待。但是,如果按照乾隆时代的粮价,每石不过一两五钱,四口之家如每月约需一石二斗、每年需十五石,则合银二十二两有余。如此看来,刘姥姥所讲,并无夸张。
年轻时,不理解卖炭翁的苦楚,更不能体会百姓的辛苦,只是喜欢看《红楼梦》里有趣的故事,背诵优美的诗词。如今,仔细读来,发现了之前未曾注意的一些细节,对曹雪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大概写于相同时期。根据《儒林外史》的记载,当时的南方,穷苦读书人的教馆,每年束脩十二两银子。人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白粥、小菜,穿粗布敝衣,住简陋屋舍。这些人家,起码有衣避寒,有粗茶淡饭饱腹,还能拿出学费读书。更多人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郑板桥,扬州兴化人,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年,他在范县做小官时,给弟弟写信。信中提到本族一家的生活。以捕鱼捞虾为生的东门人,撑船结网。居住在破屋里,吃秕糠,喝麦粥,将采摘荇叶和蒋角,放到一起煮旁边贴上荞麦做的锅饼,这便是他们眼里的美食。
年幼的孩子,还会为这些所谓的美食争抢。看到此景,他的眼里便会泛起泪花。在寒冷的冬季,当穷困的亲戚朋友来到我们家门前,我们总会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他们的手中,再配上酱姜一小碟,这便是最能温暖人心和贫寒生活的礼物了。在闲暇的日子里,我们吃着碎米饼,煮着热乎乎的糊涂粥,双手捧碗,缩着脖子慢慢品尝,在天寒地冻的清晨,找到了一点温暖和安慰。这是江北一般农家的冬日生活,若是穷苦百姓,可能会更苦。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的记载,也印证了当时农家生活的辛苦。农民替人家做着几块田,收些稻,都被田主斛的去了,父亲得病,死在家里,竟不能有钱买口棺木。从乾隆后期开始的人民反抗,正是他们实在活不下去的结果。根据《随园诗话》的记载,可见当时贫富差距,已然非常严重。
福康安心术较和珅为稍纯,而才具远逊,十八岁即为川督;天下总督除直隶、两江外,皆作遍。为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以冰糖和灰堆假山,以白蜡和灰涂院墙,以白绫缎裱糊墙壁。其出兵也,私带侍女,皆为男妆;每日所食,用银至二百(两),每站所赏轿夫银至二千!生灵涂炭。七省教匪之乱,皆福康安酿成。
曹雪芹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也就是清代的雍正一朝和乾隆朝的前半,大约四十年的一段时间。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皇权国家。当时的欧洲,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在曹雪芹几岁的时候,牛顿逝世;在曹雪芹去世的那一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他去世的第二年,卢梭出版了他的《社会契约论》。曹雪芹死后十一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死后二十五年,法国发生了大革命。当时的欧洲,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我们再来看当时国内的时局,曹雪芹去世后十年,在山东,以王伦为首的人民,揭竿而起。这个人民革命大风暴的前奏曲,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始动摇。像曹雪芹这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家,或许已经睁开了双眼,预见了封建大厦将倾的结局。
这种征兆,曹雪芹暗藏在《红楼梦》里。第一回里,葫芦庙一场大火,让甄士隐无家可归。他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书中描述的这一段,正是真正的乾隆"盛世"。
"乾隆盛世",看似达到了极盛,实则潜伏着"有变"的危机,甚至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或许,曹雪芹已经预感到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得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满洲贵族清代统治者,从东北入关开始计算,已然八十年到一百二十年的时间。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说道:"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赫赫扬扬,已历百年",与现实可谓契合。
曹雪芹出生的第二年,浙江人汪景祺著《读书堂西征随笔》,因其中诗文"讥讪圣祖仁皇帝(康熙),大逆不道",立斩,妻子发往黑龙江为奴,期(jī)服亲的兄弟侄儿等,俱发遣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属),五服以内的族人,俱革职交地方监管。
又次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典试江西,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注:这本来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成语,但是《大学》里引用过,所以只要读"四书"的都能知道。),竟被解释是取"雍正"二而"去其首",又搜查出日记二本,多有直议时政之文,因此加上了"逆天负恩,讥刺咒诅,大干法纪"的罪名,革职拿问,瘐死狱中,还要戮尸示众;儿子处死,家属扫数放流。
又隔了一二年,已故的陈人吕留良所评选、著作的诗文日记中被指有"夷夏之防""井田封建"(注:彼时用"封建"这个词,意指周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即用以隐寓反对清代的集权专制统治的意思。至于"夷夏之防",则以夷指满族,夏指汉族,这是当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汉族主义、反对"异族入主中原"的思想表现。)等思想,并讪议时政,父子皆剖棺剉尸枭示,孙儿一辈发往宁古塔为奴,牵连者都获重罪。
革职遣戍的工部主事陆生柟因著《通鉴论》论封建、论建储、论兵制、论隋炀帝而"罪大恶极,情无可逭",即在军前正法;革职遣戍的御史谢济世因注释《大学》有"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的话,指为"讪谤",亦几乎被军前正法(后赦回罚充苦差)。雍正并"御制"《大义觉迷录》,颁发全国,"教化"官民人等。
相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此以后,终乾隆一朝,文字之祸,几乎不断。一字违碍,即兴大狱,挫戮惨酷,自古所未有。乾隆六年,下采访遗书之令,计划编撰《四库全书》。实则要对所有书籍进行全面检查,大量加以抽毁、篡改的文化。
康熙留给雍正的国库,据说只有八百万两。经过雍正十几年的整顿,积至六千余万两,但军费耗去大半,等到乾隆即位,国库还存二千四百万两。乾隆时候,国库岁入三千余万两。而乾隆一朝所用军费约在一亿二千万两以上。当时仅每年治河费一项,就要耗几百万两。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的六次南巡,各处的宫殿园林的修造铺设等各项开支,未能计算在内。至此,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创作条件是怎样的了。
《红楼梦》开卷便说'风尘怀闺秀',绝非作者本意,实属无奈之举。书中不提政事,所谓"假语村言",无非是作者为打掩护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