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婚”夫妻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实在太扎心了

遥遥谈趣 2025-04-20 03:29:10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文、编辑|史海小记

«——【·前言·】——»

在上海,结婚的成本有多高?房子、车子、彩礼、酒席......

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

高昂的结婚成本,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为了应付父母的催促,为了完成人生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新的结婚模式——“干婚”。

没有婚礼、没有宴席、更没有甜蜜的爱情,只有一张冷冰冰的结婚证,将两个陌生人捆绑在一起。

这种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无奈选择,究竟是解脱还是枷锁?曾经象征着爱情与承诺的婚姻,如今为何变了味儿?

话说“干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两人在法律上还是夫妻,可实际上各过各的,感情淡了、生活分开了,但就是不离婚。

还有一种呢,就是年轻人面对家里人的催婚,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在高压力环境下,双方可能更注重经济互助而非情感需求。

现在他们对婚姻也看的特别现实,合得来就过,合不来就“干婚”呗。

离婚成本太高,社会压力又大,老一辈还觉得离婚丢人,还是维持个表面和平比较简单。

还有的夫妻当初为了买房搞“假离婚”,结果假着假着就真回不去了。

也有的纯粹是为了孩子,怕离婚影响孩子心理,干脆表演个“表面家庭”,关起门来各玩各的。

而上海的张先生和李小姐,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

两人结婚七年,孩子五岁,外人看来是标准的幸福三口之家,实际上早就各过各的了。

每天早上,张先生睡主卧,李小姐睡次卧,两人像合租室友一样轮流用卫生间,连牙膏都是分开的两支。

连他们的微信聊天记录的上一条,还是三个月前:“物业费交了没?” “交了。”

不过周末带孩子去公园,他俩倒是配合的默契,在老人和孩子面前演的得真的一样。

李小姐会自然地挽着张先生的手臂,张先生也会贴心地给“老婆”买奶茶,但只要一转身,两人立即恢复冷漠脸。

不过有时候也会发生意外,去年情人节的时候,张先生的妈妈突然来家里。

两人慌慌张张地把各自的情人节礼物藏了起来——张先生给新女友买的项链,李小姐给暧昧对象选的手表。

结果老太太火眼金睛,还是在垃圾桶里发现了礼品盒,还欣慰地跟邻居人夸:“我家儿子儿媳结婚这么多年还这么浪漫!”

让邻居们羡慕的不得了,因为周围人不是不结婚,就是离婚了。

但没人能想到这对“恩爱夫妻”其实已经两年没有同居了。

他们两个的生活状态也特别魔幻:共用一个支付宝账号还房贷,但各自的工资卡早就分得清清楚楚。

在孩子面前是模范父母,私下里连对方的生日都懒得表示。

最绝的是,有次李小姐急性肠胃炎住院,张先生在朋友圈发“老婆辛苦了”还配了病房照。

但实际上张先生连医院都没去,照片还是李小姐自己拍了发给他的,除了几个好闺蜜好兄弟知道他们这件事,别人都被蒙在鼓里。

要问为啥不离婚?张先生说:“离婚多麻烦啊,现在这样不挺好的?她不管我,我也不管她。”

李小姐的说法更实在:“离了婚我住哪?再买套房?回家啃老?就这样凑合过,偶尔还能过过戏瘾,挺好的。”

但话又说回来,“干婚”这玩意乍一听挺省心,但真要细琢磨,坑可多了去了。

这最闹心的莫过于财务问题了,只要你俩法律上还是夫妻,他要是偷偷在外面欠一屁股债,债主找上门来你可跑不掉。

所以就算是选择“干婚”的对象,也得擦亮眼睛。

还有一些小年轻,为了应付家里人互相知道个名字就结婚了,在一个屋檐下,比合租室友都陌生。

室友熟悉了还会互相关心,他们却连一句话都不想多说,长期的冷暴力,对心理健康没好处。

可这还是架不住有人就觉得“干婚”挺好的,毕竟不用被婚姻束缚,还能享受法律上的便利(医保、买房之类的)。

对于现在越来越开放的00后来说,更是一种好选择了,不用被家里催促结婚,还能自己玩的尽兴。

如果再催生,就说忙于事业,再不济就编出个“身体问题”来,总能堵住父母的嘴。

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社会上的经济压力,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成本太高了。

那么对于“干婚”你们又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上观新闻《交汇点调查 | 年轻人整顿婚礼:不接亲、没司仪,放个短片就干饭》20241007

[2]新京报《告别彩礼、嫁妆:一个村庄的“两头婚”实践》20230823

[3]澎湃新闻《“两家拼拼”的两头婚,合法吗?》20210108

[4]澎湃新闻《只领证的形婚族:一边渴望安全,一边制造危险》

0 阅读:0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