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主持人还在大屏幕前播报天气,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下一秒,主持人走到一边,外面是街道的狂风骤雨,主持人拿起伞,伞就被街道外的狂风“水灵灵”地吹走了!还有随着播报,一棵树就被风吹倒,“砸进”演播室,好险没伤到主持人。
这不是科幻电影片段,是前段时间由“央视频”发布的一则天气预报视频。这个视频惊呆了全网,网友们纷纷感叹:是我太久没看电视了么?天气预报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吗?
天气预报已经next level了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9月6日登陆,成为史上登陆中国最强秋台风。为了防范超强台风可能带来的危险,“央视频”发布了一个视频提醒市民提前避险。
视频中,从室内到室外,主持人向观众讲解着各种积水情况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各种丝滑转场,配合主持人的生动播放,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着台风的威力与影响,网友纷纷感叹:天气预报已经next level了!
不仅中国网友们感到震惊,这个视频还火到了国外,外国朋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留言,惊叹于这份“电影级”的天气预报体验,他们感叹:这天气预报像电影一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了!
▲图片来自央视频。
这一切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精妙融合,借助虚幻引擎、XR技术以及虚拟演播室等科技手段,共同制作了一幅幅既真实又震撼的台风景象。
四季更迭、风霜雪雨、寒暑阴晴,这些自然界的天气现象自古以来便是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参考因素。无论是远古的先民还是现代社会的打工人,如果无法掌握天气变化,就会像一个人失去了视觉、触觉、听觉与嗅觉一样,面临一些未知危险。
当现代科技赋予我们精密的气象监测设备时,不禁让人好奇,古人在缺乏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情况下,是如何凭借智慧与自然界的微妙联系,预测天气变化的呢?
从观测到预测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中关于天气现象的记录已十分丰富。如有气、象、云、风、雨、霁、雹、雪、霜、霾、雷、雾等多个关于天气的字,雨则能区分䌺雨、雷雨、洌雨、疾雨等多种形式,说明商人对天气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商人经常通过占卜预测天气变化,卜雨和卜霁(雨止)因此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占卜类型之二。
到了西周时期,天气预测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周易》中出现了天气谚语,《诗经》则收录了很多关于物候、节气和天气的诗篇,其中与天气预测有关的如“终风且暴,顾我则笑。……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终风且噎,不日有噎。……噎噎其阴,虺虺其雷。……”(《邶风·终风》)
▲图为2023年5月14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刻辞卜甲。(图片来自中新社)
跨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天气预报虽未及早地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实证科学而确立,但人类对天气现象的理解与把握却在不断深化。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彰显了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更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天气认知的显著提升,他们开始主动驾驭风能,为远航保驾护航。
直至清朝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中国才出现了专门从事气象工作的部门——“钦天监”。钦天监不仅统一了测雨器的制作标准,还下令直隶地区每日记录晴雨状况,并广泛观测雨、雪、风、雷等多种天气现象,构建起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地面气象观测网络。这使得京都得以累积起自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长达180年的连续气象观测记录,这部名为《晴雨录》的珍贵档案,不仅是中国现存时间跨度最长的雨量观测资料,更是中国气象学走向定量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自然现象到系统学科
当中国人仍在对气象科学进行摸索时,随着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气象学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替代进程。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气象通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它使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终于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在公元16至19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气象学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科学认知的飞跃。这一时期,众多创新的气象仪器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观察手段。进入18世纪,气象科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见证了流体力学与微分方程等基础理论的突破性进展,还孕育了气象学诸多经典理论的雏形。天气符号的首次出现,更是为后来天气图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推进,电报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气象信息的传递方式,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世界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迅速汇聚,为实时天气图的绘制提供了可能。天气图的诞生,则是现代天气预报诞生的标志。
▲9月6日,海南文昌,一男子在大风中艰难前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而数值预报天气图的诞生,则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950年,查尼等人计算出了历史上第一张数值预报天气图,这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标志着数值预报技术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同年,中国中央气象台的成立更是为国家的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及民众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时至今日,天气预报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存在,其背后却承载着古今中外数千年人类智慧的深厚积淀。
夏秋之交,记得查看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哦!
综合新晚报、中国气象报、人民论坛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