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日本与美国这对盟友的关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汹涌波涛。
当下的日本,犹如一只潜伏的猎豹,其自我意识尚未完全苏醒,表面上对美国温顺臣服,实则在默默地等待着时机。
一旦美国霸权衰落,对日本的压迫达到极限,或者日本自认为有机可乘,那么它极有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像曾经偷袭珍珠港那般,对美国军事基地发动第二次突袭,届时必将震惊世界,改写国际格局。
剖析国际关系的内核,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内事务的纷扰,还是国际舞台的纵横捭阖,利益始终是那根无形却又强有力的纽带。
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以利益为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奔赴而来。
同样,在其构建的国际盟友体系中,利益的交换与共享成为联盟的基石。
这种基于利益的关系,对于美国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其强盛之时,盟友是其拓展霸权的助力,可谓锦上添花;可一旦陷入衰退的泥沼,盟友便可能瞬间转化为沉重的负担。
美国盟友体系的圈层剖析
(一)核心圈:五眼联盟的紧密联合
美国的盟友体系宛如一个同心圆,第一层核心圈便是五眼联盟国家,即英美澳新加。
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皆为盎格鲁 - 撒克逊人,它们之间的联系早已超越了普通国家的范畴,形成了一个民族与资本深度交融的紧密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核心机密信息得以共享,精英资本在各国之间自由穿梭、共同受益。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与其他国家并无明显的利益冲突,甚至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却依然在美国的指挥下冲锋在前,与他国作对。
实际上,它们与美国早已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从这种深度融合的视角去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中间层:欧盟与以色列的依存关系
第二层中间圈层主要包括欧盟国家和以色列。
这些国家与美国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金融以及军事安全共享体系,同时秉持着相似的文明、价值观和舆论话语体系。
本质上,它们虽然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利益层面与美国紧密捆绑。
只要美国支撑的上述体系稳固运行,它们便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反之,它们也是这些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缺了它们,美国的全球布局将难以维系。
因此,双方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微妙平衡之中,除非利益结构遭受毁灭性打击,否则它们很难下定决心主动脱离这一体系。即便偶尔有些小动作,如私下搞些小动作、做些备份,美国往往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三)最外层:日韩等国的困境
第三层最外层则主要涵盖日韩以及部分北约国家。
这些国家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几乎将自身的国防安全完全托付给美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换取这份 “安全保障”,它们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出让部分国家主权,涉及政治、经济、金融、舆论等诸多关键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已然沦为美国新时代的 “殖民地”,遭受着美国的无情压榨。在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中,或许只有其国内的买办阶层能够从中谋取最大利益,而广大民众则成为了利益牺牲的对象。
日本国家利益的撕裂与挣扎
(一)安倍时代的落幕与遗产
安倍晋三,这位在日本政治舞台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在外界眼中,一度是日本本土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尽管面对美国的各种无理要求,他表面上总是笑脸相迎、来者不拒,但实际上却常常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通过巧妙的拖延战术来维护日本的利益,这或许也是他“君子豹变”思想的一种独特体现。
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他虽不敢与美国公开叫板,但这种暗地里的抵抗也让美国颇为头疼,想必美国对此也是隐忍许久。安倍或许也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潜在威胁,故而主动请辞,退居幕后。
美国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安倍的遇刺无疑向日本传递了一个清晰而冷酷的信号:对于日本而言,在美国的绝对掌控下,不存在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国家利益,过去未曾有过,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出现。即便安倍退居幕后试图操控局势,也未能逃脱美国的魔掌。
(二)岸田文雄的困境与危机
随着安倍的离世,日本国内的政治风向发生了急剧转变。
那些在台前的政客们纷纷改弦更张,对美国的指令言听计从。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便是,在安倍去世后,美国加速推进在日本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计划。
在安倍执政时期,这一计划遭到了他的百般推脱与阻挠,一直未能顺利实施。安倍死后,这一计划恐怕将如脱缰之马,加速落地生根。但需要明确的是,安倍虽已离去,日本的国家利益却依然存在,且必然会有人挺身而出,继续捍卫日本的利益。
若岸田文雄未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或者完全沦为美国的傀儡,那么必然会有其他势力站出来对他进行制衡与纠正,这一点在日本的政治生态中早已屡见不鲜。
2023年4月1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和歌山市内进行演讲时,演讲场地突然发生爆炸事件。
幸运的是,此次爆炸并未造成人员死亡,仅有一名警察受轻伤。与安倍晋三被暗杀时的场景截然不同,安倍是遭到精心改装的手枪袭击,凶手是前自卫队成员,作案过程冷静果断,两枪毙命。
而岸田文雄此次遭遇的爆炸事件,从其造成的影响来看,感觉并非是一场精心策划、旨在夺命的袭击,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警告性质的行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在背后操控的 “专业” 与日本国内势力操作的 “业余”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二者可谓天壤之别。
日本反抗的必然性与时机
(一)日本国民性的根源
如今的日本正处于严重的撕裂状态,安倍的离世使得日本自身利益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守护者。
倘若后续的首相一味地充当美国的提线木偶,那么这种撕裂的局面必将进一步加剧。就像岸田文雄此次的遭遇,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警告,更像是日本在窒息前的奋力挣扎,是一种濒临绝境的垂死挣扎。
以当前的国际局势而论,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正面临着关乎国家利益的生死抉择。随着美国对日本的压迫日益加剧,日本对美国的反抗情绪也在不断积聚。
日本大概率不会率先站出来充当反美先锋。正如前文所述,波罗的海三国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最先背叛美国的盟国,其标志性事件或许就是率先脱离北约。别看它们此刻在美国的支持下上蹿下跳,表现得极为活跃,但一旦乌克兰局势出现溃败,美国的影响力稍有减弱,它们便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在背后捅美国一刀,以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二)历史与未来的交织
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不会在第一时间选择背叛,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建国历程与波罗的海三国截然不同。
日韩两国均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残酷的战争之后才得以建立,美国为了掌控这两个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它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国家改造,因此对它们的控制也更为紧密。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韩就永远不会背叛美国,只是相较于其他国家,它们的反抗可能会来得稍晚一些,就如同 2002 年的第一场雪,虽然会迟到,但终究还是会到来。
在此,我们重点聚焦日本。
可以断言,日本的反抗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在于日本独特的国民性文化基因,正如美国学者在《菊与刀》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的性格中充满了极端性。他们在对待事物时,往往非此即彼,要么爱到极致,要么恨到极点。这种极端的国民性还伴随着强烈的冒险主义精神,他们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过程中迷失方向。
一旦陷入错误的道路,便会固执己见,不见棺材不掉泪。即便最终遭遇失败,他们也会选择鞠躬道歉,然后再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冒险之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们的 “坚韧” 与 “执着”。
(三)日本的命运抉择
简而言之,日本人热衷于赌国运,这种行为在大国的战略决策中是绝不可取的,但日本却乐此不疲。
所谓十赌九输,更何况日本的国运本就不佳。
但即便如此,这也无法阻挡日本在未来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美国身上。
回顾历史,在中国强盛之时,日本曾仰慕中华文明长达上千年,其极端之处甚至体现在完全否定自我,贵族阶层曾将日本年轻的未婚女子送到中国来借种,以改良人种。
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后来发动侵华战争,展现出其残忍与无情的一面。
如今,日本被美国压榨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以日本目前的人口状况和出生率来看,50年后日本的人口数量将大幅锐减,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的繁衍传承,这无疑是一场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安倍晋三的遇刺身亡,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在日本的右翼势力中,这笔账必然会被铭记于心。
日本的政治和财团在本质上是以家族形式进行传承的,这种传承模式使得精英们的理想和信念如同种子一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了实现日本的国家正常化,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
在这一点上,韩国人或许都无法与日本人的 “一根筋” 相比,日本人往往由于战略思想的匮乏,而在战术层面过度追求精致,从而导致整个战略体系缺乏弹性,最终从看似坚固的状态走向荒唐的结局。
日本的宿命与未来走向
在美国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其盟友圈子的最外层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非欧盟北约国家,必然会成为美国不断压榨和牺牲的对象,这似乎已成为它们无法逃脱的宿命。
虽然日本很难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美国的国家,但一旦日本决定反抗,便极有可能成为反抗最为激烈的那一个。
只是目前日本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仍在选择蛰伏与伪装,等待着那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时机。
但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未来某一天日本实在无法承受美国的压迫,或者他们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存在任何一丝脱离美国控制的机会,他们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发动第二次对美国军事基地的偷袭,重演历史的悲剧。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忧,无论是我们还是美国,或许都不会给日本这样的机会。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现成的机会,以日本的国民性,他们也会孤注一掷,赌上国运去创造机会,进行一场看似疯狂却又符合其民族特性的 “作死” 之举,这或许就是日本这个民族命中注定的选择,也是其无法摆脱的历史轮回。
#美国#\u0002#日本#\u0002#美日关系#\u0002
【文本来源@六爷阿旦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