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长假后,“贵长”猕猴桃刚过成熟期半月,果农龙辉的140亩猕猴桃已快售罄。
作为修文猕猴桃主栽品种,“贵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我省科研机构长达11年的调查研究选育出的优势晚熟品种,成熟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为什么今年卖得那么快?”“快?要是不刻意留点放冷库,等入冬卖个好价钱,早就出完了。”
“是产量不高?还是因为今年的销路好?”“我家的产量高口感好,回头客特别多,销路不愁。去年还拿过全县的‘亩产冠军’。”
“你家的产量为什么那么高?”“多亏各路专家的科技扶持,要不是受到今年气候影响,产量还要高出不少呢。”
……
10月9日,蹲点调研采访组与修文县龙场街道干坝村村民龙辉交谈时,一问一答间,龙辉对自家猕猴桃产量和口感的自信溢于言表,“果肉细嫩香糯,酸甜适中,十分爽口。”
猕猴桃爽口又高产,是修文县在绝地突围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以“七个一批”积极推进“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的成果。赋能、赋智、赋值,科技添薪加火,让这片王学圣地不断烹出了一道道科技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富民山珍味”。
科技赋能:种植大户的“破茧成蝶”
9、10月份,正是干坝村的丰收季,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中不仅有采摘农户,还有一些当地自媒体达人,他们在猕猴桃基地旁干起了直播带货的“新农活”。在龙辉家的院坝里,几个村民小心翼翼地将采摘回来的猕猴桃一个个贴标装箱,并一箱箱贴码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的市场好得很,只剩几亩没卖了。”龙辉说,他种植猕猴桃已经10年了,在2021年以前,实现保本或微利已是最好的结果。“这些年也并非一帆风顺,几经波折,尝尽酸甜苦辣,最后还是得靠技术。”
通过龙辉的敢闯敢试,也能窥见全县猕猴桃种植业的“科技突围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修文县坚持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全县山地特色产业来打造,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模式让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为探索科技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模式,2021年,修文县采取补齐短板解决一批技术难题、专家蹲点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数字赋能创建一批智慧农场、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服务平台、注重协作扶持一批经营主体、环保示范推出一批宜居乡村、强化培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的“七个一批”措施,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龙辉便是首批享受“扶持红利”的种植大户之一。
成为“扶持对象”后,龙辉心里仍没底。但是一项名为“主干环剥”的新技术,让他吃下了“定心丸”。
“老话说,人要脸,树要皮。”龙辉告诉记者,起初,运用剥皮新技术可没少操心,全县除了他以外,没人敢尝试。
猕猴桃的“主干环剥”技术,是通过在树干上进行环状剥皮,短期内人为地阻断叶片光合营养向根系回流,让养分充实到花蕾和幼果上,提高抗病性,就可起到控旺枝条、促花保果、膨果增甜的作用。“一亩地的环剥成本仅20元左右,但平均每亩可增产5%,增收300元左右。”试验的成功,让龙辉感受到了“科技力量”,开始跟随着专家们的步伐尝试着各种新技术。
2021年,修文县组建成立精品果业联盟,引入新西兰回国专家高昊昱进行果园管理全程技术指导。龙辉一方面积极加入联盟,另一方面紧跟省农科院果树所、土肥所和省农业农村厅山地农机研究所的专家脚步,开展科技短板攻关,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跑入科技赋能的赛道。
三年多的持续发力,龙辉的种植基地示范成效凸显。去年9月,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贵阳市果树站、修文县农业农村局对高产地块联合测产,龙辉家种植基地亩产最高达3518.4公斤,刷新修文猕猴桃单产记录。
“‘七个一批’实施之前,修文县猕猴桃平均亩产量在750公斤左右,远低于陕西周至等产区。我们现在就是要借助科技力量补短板,实现科技赋能,增产提质。”修文县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副主任吴素芳说。
科技赋智: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突围”
周嘉是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助理研究员,也是龙辉家种植基地的定点“科技特派员”,前不久才到猕猴桃基地开展项目测产工作。“目前达到了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猕猴桃液体授粉、花粉直感和杂交授粉等工作,旨在提质增效降成本。”周嘉说。
“特派员每个月都要来好几次。”龙辉说,“基地里的猕猴桃,他比我们还熟悉。海拔多少、土厚几尺、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他了如指掌,就像‘管家’一样。”
在周嘉看来,推动科技赋智不仅要“有成果”,还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得好”“持续转”,才能真正赋予纾困之举、发挥增智之效。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野生猕猴桃资源核心区,是业内专家认定的全球高品质猕猴桃最佳产区之一。2021年6月,贵州修文猕猴桃研究院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建成落地,主干环剥、冬季高标准整形修剪、免耕施肥、枝干还园、绿肥种植等一批省力轻简的高效技术得以在全县推广。
初尝甜头的龙辉算是第一批吃上“科技螃蟹”的农户。新品种选育、高效授粉技术、氯吡脲替代物研发、软腐病早期监测预警、即食猕猴桃等新技术探索和试验示范“轮番上阵”,也成就了龙辉“亩产冠军”的称号。不仅如此,在接受指导和帮扶的同时,龙辉的“科技赋智”脚步并未停止,县级果树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省级猕猴桃职业“修剪师”、全国猕猴桃食用“品鉴人”……50余本职业技能结业证书、资格证书和荣誉证书整整齐齐摆放在他家的柜子里,“这一叠叠的红本本,都是这些年去各地培训考回来的,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报名参加,学无止境嘛。”龙辉说。
“借智赋能、创新赋智,最终都是为了因地制宜高品质发展产业。我们借鉴了我国猕猴桃主产区的基本经验,又根据内外部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选择最合适的实现路径,实行差异化、特色区域化科技成果转化。”周嘉说。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的成立,整合了省内科研院所资源,建设贵州修文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开展猕猴桃种质资源储备、新品种选育等服务,让修文猕猴桃的发展从“跟跑”为“并跑”,与陕西、四川的猕猴桃产业齐头并进。
目前,修文县已引进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阳学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优势“赋智”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品质监测和品牌建设服务。同时,建立专家蹲点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将修文猕猴桃打造成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标准农业产业,引领国内甚至国际山地猕猴桃产业发展,逐步提升修文猕猴桃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打造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省级样板产业。”周嘉说。
科技赋值:国家级示范场的“星级猪圈”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县域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
富之源生猪养殖场是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位于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主要从事优质种猪、商品仔猪、育肥猪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与经营,建有一栋4楼的圈舍及完整的配套房舍,有基础母猪群4800余头,年可出栏种猪10万余头。
蹲点调研采访组驱车抵达“富之源”时,却被“拒之门外”。“就算全身消毒,至少也要隔离五天以上才能进入。”贵阳富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罗雪说,在科技智能设备得到充分运用的背景下,出猪台与生产区保持严格隔离状态,场内消毒设施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外来车辆人员须在场区门口严格消毒方可进入生活区,若要进入生产区更是需要隔离到规定时间,经测方可进入圈舍。
在“富之源”的场外监控指挥大屏上,每间圈舍的情况尽收眼底:大大小小的种猪、仔猪和育肥猪,住着“星级楼房”、饮温水、睡温床、吹空调,种猪舍和保育舍还铺设了地暖。
除了圈舍的各种“高科技”设备之外,该场地还有一套完备的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系统,以及日处理废水150吨的粪污处理设备。每天早上,种猪产生的粪便,将会通过污水站的设备处理后变成有机肥堆放着,不到中午,就会被运走,作为猕猴桃种植的有机肥。
村民汪忠祥就是有机肥的受益者,“10多亩猕猴桃,以前的亩产量只有几百公斤,现在是一边跟着专家学种植,一边使用有机肥。我家今年的猕猴桃已实现亩产2000公斤,最少实现纯利润12万余元。”汪忠祥说。
将质量标准和品牌赋值有机融合,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建设,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
“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每年公司可产生固体有机肥1500吨,每年可以为农户节约肥料60万元。同时,年减少约40%碳排放。”罗雪告诉记者,省、市“科技赋值”的转化运用,让公司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从业者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富之源”公司与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疫病研究中心、黔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了产学研深入合作,并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富之源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梯次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互促共赢。”修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杜江说。下一步,修文县将持续加强与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围绕该县的猕猴桃产业、蔬菜产业和生猪产业“一主两辅”,找准产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巩固提升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养更多的产业发展实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现代化。
去年,经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修文县在全国72个创建县(市、区)中位居前列,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今年,修文猕猴桃品牌价值达30.78亿元,生猪产业产值预计达到6亿元。到2025年,修文县将持续以“七个一批”为抓手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进一步做优做强首位产业,积极打造全国猕猴桃产业强县。
记者 周小游 庭静 顾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