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惠仙,多数人会觉得很陌生。
但要是提到“梁启超的妻子”“梁思成的母亲”“林徽因的婆婆”,你便能恍然大悟——原来是她!
别看李惠仙的存在感似乎不强,但她可是梁启超背后的女人。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李蕙仙就没有梁启超。
01
1869年,李蕙仙出生在河北廊坊市固安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四朝为官,最高职务是顺天府尹,颇有权势。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李惠仙,自小通晓古诗词,擅长写文章,并精通琴棋书画,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而1873年出生的梁启超,则是一个来自广东新会农村的穷小子,虽然才华横溢,但家境贫寒。
这样的两个人,原本不会有什么交集,但命运却偏偏让他们相遇了,最终还成为了一家人。
1889年,广东乡试,李蕙仙的堂哥李端棻担任主考官,偶然看到了梁启超的试卷,瞬间被他的文章所吸引,认为此人才华横溢,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李端棻便亲自做媒,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梁启超。
能娶到京官的女儿为妻,这对穷小子梁启超来说,无疑是“鲤鱼跃龙门”。
1891年,在李家的操办下,19岁的梁启超和23岁的李蕙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随后,梁启超和李蕙仙开启了互相扶持、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
02
婚后,李蕙仙随梁启超在广东新会生活。
因梁家家境贫寒,家里只有几间房子,他们的婚房就只是一间老泥土房改成的新房。
而且,南方天气炎热潮湿,这对自小在北京生活的李蕙仙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但李蕙仙没有任何“水土不服”,没有对生活环境提过任何微词,也从没有在梁启超面前抱怨过。
相反,她努力适应一切,学粤语,挑水,做农活,一点儿没有富家小姐的架子和娇气。
不仅如此,她还对梁启超的继母恭敬有加,哪怕梁启超的继母只比她大两岁而已。
家里无论什么事,李蕙仙总会提前先问对方的意见。时间久了,她不仅赢得了继母的心,就连梁启超的父亲也非常喜欢她。
除了操持家务、孝敬长辈外,李蕙仙还是贤内助。
梁启超刚与李蕙仙成婚时,只会粤语,不会普通话,尤其是面对光绪皇帝时,这种语言障碍更为突出。
为了帮助梁启超学好普通话,李蕙仙特意为他编了一本教材,亲自辅导。
在妻子耐心的辅导下,梁启超迅速进步,很快便能与光绪皇帝无障碍交流。
这让梁启超赞不绝口,“吾因蕙仙得通官话,得以驰骋全国!”
03
普通女子能妥帖地照料好家里的每一个人已属不易,而李蕙仙不止于此。
除了照顾好一家老小外,她还深明大义、颇有胆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两广总督前来缉拿梁启超家人。
李蕙仙得知后,并没有慌乱,而当机立断,带家人到澳门避难,并时不时写信宽慰梁启超“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
1915年,梁启超去上海会同蔡锷商量讨伐袁世凯,这件事很危险,弄不好连命都搭上了。
但李蕙仙能读懂梁启超的抱负,她不仅没泼冷水,反而鼓励梁启超说:“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
有胆有识,又对丈夫的选择倍加支持,这样的女子实在令人敬佩。
所以能娶李蕙仙为妻,让梁启超深感幸运,“吾妻惠仙,温婉贤淑,才情出众,实乃吾之良配。吾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04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也曾遇到过婚姻危机。
1899年,梁启超在美国工作期间,认识了一位名叫何蕙珍的女子。
何蕙珍才貌双全、精通英文,她作为梁启超的英文翻译,陪着他出席各种聚会。
接触多了之后,何蕙珍和梁启超暗生情愫。
这让梁启超陷入了纠结之中。他既不想辜负贤妻李蕙仙的深情厚意,又无法抗拒何蕙珍的年轻美丽。
于是,他给李蕙仙写了封信。
信中写道: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酒阑人散,终久不能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
面对丈夫的背叛与挣扎,李蕙仙没有慌乱,也没有破口大骂,而是用一封回信给了对方答复,这封信也展现出了她的智慧与大度。
她先是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梁启超的理解,然后提出,如果梁启超真的喜欢何蕙珍,可以考虑将她带回家,但同时她也提醒梁启超应该征求父亲的意见。
梁启超接到李蕙仙这封颇有深意的信后,便马上回复李蕙仙表明自己的态度:“一言决绝以妹视之。”
就这样,李蕙仙用一封回信击退了何蕙珍,稳住了这桩婚姻。
05
这场婚姻危机之后,梁启超对李蕙仙更加敬重。
夫妻一同携手走过了恩爱的33年,直到李蕙仙55岁那年因病去世。
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来纪念她。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
我有疑事,君榷君商;
我有赏心,君写君藏;
我有幽忧,君噢使康;
我劳于外,君煦使忘;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这首诗,囊括了他们一生的情感。
李蕙仙病逝5年后,梁启超也随之而去。
算年龄细账,世间他们没能同年生,但同岁死。
而他们的结合,也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