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横跨三年的国企用工争议,揭开了体制转型期的劳务关系困局。哈尔滨市民谢某向媒体披露,其以正式员工身份供职哈尔滨城投集团两年有余,却因国企改革陷入"身份真空",至今未获分文薪酬。
一、体制转型下的"影子员工"
2022年7月,时年36岁的谢某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哈尔滨城投集团。据其描述,经历三轮面试后,集团要求其先行试岗。四个月后,他通过考核却被告知"因国企改革人事冻结,暂缓签约"。这一等,竟是两年有余。
"当时领导承诺解冻后立即签约,还让我参与核心文秘工作。"谢某展示的工作记录显示,其经手过百余份行政文件审批,系统内登记有正式员工编号。2023年7月,随着哈尔滨市国企重组,城投转为城发投二级单位,谢某随之转入新集团办公室,却始终未获合法身份。
二、劳务关系认定陷僵局
2024年9月,城投方提出补签劳务合同遭拒。谢某提供的录音证据显示,城发投人事部门副部长杨某曾承诺:"历史遗留问题将统一解决,11月启动流程。"然而他的承诺落空后,谢某于12月发出《被迫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劳动仲裁庭上出现戏剧性一幕:城投方辩称谢某系"义务帮工",城发投则强调其应归属城投。仲裁委以"证据不足"驳回诉求,认为日常工作痕迹不足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对此,道里区仲裁委经办人解释:"需综合考勤、薪酬等要素判定。"
三、法律迷雾中的维权困局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指出,此案暴露出三大法律争议点:
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模糊
国企改制期用工制度衔接漏洞
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界定
"即便未签书面合同,持续两年的实质工作应构成事实劳动关系。"赵律师援引《劳动合同法》指出,用人单位需承担未签约的违法责任。其建议谢某可整理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辅证,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体制夹缝中的打工人
记者调查发现,谢某遭遇并非个案。在哈尔滨国企重组过程中,类似"身份悬置"员工达37人。城发投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李某向记者证实:"谢某确实处理过文书工作,但频次不高。"而党群人事部杨部长则以"仲裁进行中"为由拒绝置评。
法律界人士提醒劳动者:
入职时务必签订书面合同
保留微信记录、工作文件等电子证据
对"暂缓签约"等说辞保持警惕
遭遇欠薪应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此刻,谢某的维权之路仍在继续。他握着的厚厚一摞工作记录,不仅记录着七百多个日夜的付出,更折射出体制转型期劳务关系认定的灰色地带。这场个人与体制的角力,终需法律给出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