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灰头土脸,爬上5号高地,董师长第一道命令:煮碗面条

一零历史 2024-10-24 16:24:59

山河静待英雄显身手

1962年11月,在中印边境瓦弄地区的一场激烈攻坚战中,130师388团团长成德禄带领部队攻占瓦弄高地的故事令人难忘。当时,388团担负着主攻任务,却因出发时间晚、路程遥远,未能按时到达5号高地。经过一夜的艰难攀爬,成德禄团长和战士们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地终于抵达。看着疲惫不堪的成团长,130师师长董占林不是立即下达进攻命令,而是先让炊事员为他煮了一碗面条。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成为成德禄终生难忘的记忆。短暂休整后,388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瓦弄扎公,为瓦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这一仗,不仅展现了指挥员的智慧与人性关怀,更彰显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

1962年的中印边境,紧张局势日益升级。印度军队不断在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挑衅,妄图侵占中国领土。

在西段,印军已经在中国实际控制线以北约20公里处设立了43个哨所。在东段,他们更是深入中国领土,在瓦弄地区修建了大量永久性军事设施。

瓦弄,这个被印军占据了二十年之久的战略要地,俨然成为了印军在中印边境的一颗钉子。印军在此设置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建立了大量地堡工事,部署了重兵把守。

为了捍卫国土完整,中国人民解放军54军奉命开赴边境。其中,130师被赋予了夺取瓦弄的重要任务。

130师师长董占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对山地作战有着独到的见解。

董占林深知瓦弄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作战难度极大。他反复研究地形,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在董占林的计划中,388团被选为主攻部队。这支部队的团长成德禄,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

成德禄带领的388团,有着丰富的攻坚战经验。团里的尖刀连更是素以善战闻名,多次完成艰巨任务。

11月中旬,54军开始了对瓦弄地区的进攻。130师首先占领了32号、80号等关键高地,为主攻瓦弄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前指为这次战役制定了严密的时间表。各部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确保行动的协同一致。

在瓦弄周围的群山中,5号高地是一个关键的进攻出发点。从这里出发,可以直捣印军的核心防御区域。

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董占林调集了大量火力支援。他给388团配备了重机枪、无后坐力炮和喷火器等重型武器。

在整个战役准备过程中,董占林始终强调要打歼灭战。他要求部队不仅要占领阵地,更要全歼守敌。

这场战役,不仅关系到收复失地,更是要给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130师的指战员们都清楚这一仗的重要性。

深山密林苦爬五号岭

388团在出发时就遭遇了不小的麻烦。部队驻地距离5号高地的路程过远,加上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行军时间比预定计划推迟。

黑暗中的山路崎岖难行,茂密的丛林挡住了视线。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前进。

荆棘丛生的山路上,战士们的军装被划得破破烂烂。棉絮从破损的衣服中露出来,但没有人顾得上整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军前指规定的进攻时间越来越近。董占林师长在指挥所中来回踱步,不断询问388团的行进情况。

为了帮助388团尽快到达战位,师指挥所的人员主动请缨。他们提前来到5号高地,准备接应后续部队。

当388团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山脚下时,已经是深夜时分。山上的接应人员立即展开行动,他们一手抱着树干,一手拉着战友往上爬。

这样的接力传递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战士们相互搀扶,互帮互助,用最快的速度向高地顶端进发。

山路上传来此起彼伏的喘息声,混合着装备与武器的碰撞声。黑暗中,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

当最后一名战士被拉上高地时,天已经大亮。对照军前指规定的时间,他们整整晚了一个多小时。

成德禄团长的状态最为狼狈。他的军装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样子,脸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

饥饿和疲劳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团长也感到力不从心。他强撑着站在董占林师长面前,准备接受训斥和命令。

董师长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狼狈不堪的部下。他亲自体验过5号高地的艰险,深知部队此刻的困境。

炊事班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迅速生火、煮水,准备为成团长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面条的香气很快在高地上飘散开来。这简单的一碗面条,既是对战士们努力的慰藞,也是让部队恢复体力的补给。

成团长端着面条,一边填饱肚子,一边向师长报告情况。他如实反映了部队的疲劳状态,请求短暂休整。

在这个关键时刻,部队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接下来战斗的成败。成团长清楚地知道,贸然进攻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伤亡。

高地上的寒风依然凛冽,但热腾腾的面条温暖了每个人的心。这一幕,成为了这场战役中最温情的插曲。

师长爱兵勤恤军心强

董占林听完成团长的汇报,陷入了短暂的思考。他站在5号高地上,目光投向远处的瓦弄扎公。

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但董师长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同意了成团长的休整请求,并开始详细布置下一步的作战任务。

董师长向成团长介绍了瓦弄扎公的地形特点。这是一条由西向东南倾斜的山梁,东北侧是陡峭的绝壁,西南侧的坡度相对平缓。

瓦弄扎公的地形构造独特,山脊上有四个连绵的山头。这些山头构成了瓦弄的天然屏障,也是印军的重要据点。

印军库马盎第6营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们修建了52个地堡,形成了环形地堡群,还设置了雷场和铁丝网等防御设施。

董师长特别强调了瓦弄扎公的战略意义。这里是连接印军前沿阵地与纵深阵地的关键节点,也是印军11旅指挥所和炮兵阵地所在地。

为了确保战斗胜利,388团抽调了作战经验丰富的1连作为尖刀连。他们还配备了两门75无后坐力炮、两挺重机枪和三具喷火器。

整个作战部署环环相扣,每个细节都经过周密考虑。董师长要求部队在休整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

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山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战士们抓紧时间吃干粮,补充体力。

指挥员们利用这段时间仔细观察地形,研究敌情。他们在地图上反复推演进攻路线,确保每个战斗小组都明确自己的任务。

后勤保障人员也没闲着,他们检查武器装备,补充弹药,为即将开始的战斗做好准备。

医务人员整理医疗器械,备足药品。担架队和救护组也各就各位,随时准备应对战场上的伤员。

通讯兵们检查通讯设备,确保战斗中指挥系统畅通无阻。他们架设天线,调试电台,为指挥部和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络做好准备。

观察哨密切注视着敌军阵地的动静,将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及时报告给指挥部。炮兵阵地也完成了校正,随时可以开火。

在这短暂的休整时间里,董师长走访了各个战斗单位。他察看战士们的状态,了解部队的准备情况。

一碗面条温暖了将士们的胃,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长官的关怀。这种人性化的指挥方式,让部队在艰苦的战场环境中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当战士们的体力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改善时,董师长知道战机已到。他下令各部队进入战斗位置,准备发起总攻。

此时的瓦弄扎公依然笼罩在晨雾中,但很快就将迎来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这个被印军占据了二十年的军事要地,即将见证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决战瓦弄歼敌立战功

11时30分,董师长一声令下,战斗打响。师团炮兵群的炮火如雨点般落在印军阵地上,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急袭。

388团1连的勇士们迫不及待,在炮火掩护下向敌阵地发起冲锋。2连和6连的部分兵力紧随其后,配合1连展开进攻。

印军的52个地堡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我军战士们在密集的弹雨中,借助地形灵活机动,向敌人发起猛攻。

重机枪手架起机枪,为突击组提供火力掩护。喷火器手扛着笨重的装备,冒着生命危险接近敌方工事。

战士们用手榴弹轰开铁丝网,用炸药包摧毁地堡。在激烈的战斗中,388团展现出了精湛的战术素养和过硬的军事技能。

短短一个小时五十分钟,388团就攻占了瓦弄扎公。库马盎第6营的主力在这场战斗中被全歼。

与此同时,昌都军分区独立营从5号高地出发,向曲子扎公发起猛攻。经过激战,他们成功占领了曲嘴和曲子扎公。

董占林见第一阶段作战顺利完成,立即命令部队乘胜追击。他要求部队保持进攻势头,直插瓦弄腹地。

下午4时,瓦弄机场方向升起滚滚浓烟。董师长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判断,这是敌人准备撤退的征兆。

他立即命令390团加快进攻速度。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瓦弄推进,誓要一举拿下这个敌军重要据点。

傍晚6时40分,390团5连抢先冲入瓦弄。他们登上印军11旅旅部的房顶,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那里。

这场战斗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印军在瓦弄地区苦心经营了20年的防御体系,在我军面前仅支撑了10多个小时就土崩瓦解。

但董占林并未因胜利而自满。他注意到印军11旅旅长乘直升机逃脱,还有大量敌军散入山林。

他仔细分析敌军兵力分布,估算出山林中至少还藏匿着500名以上的印军。于是,他立即部署了新的作战任务。

从11月17日开始,我军展开了地毯式搜索。部队分成多个小组,在深山密林中追击残敌。

战士们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地搜索。即使面对负隅顽抗的敌人,他们也毫不退缩。

这场清剿战持续了数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我军共消灭印军1200余人,其中击毙750人,俘虏502人。

战利品统计更显示了这场胜利的规模。我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77门火炮、94挺机枪、715支枪支,以及上万发炮弹和其他作战物资。

这场战役不仅收复了失地,更重要的是彻底粉碎了印军的嚣张气焰。瓦弄之战,成为了中印边境反击战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阅读:53

一零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