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狂揽120亿背后:被遗忘的138家公司与4000名动画人

暮色四合林间 2025-02-12 10:05:07

当我们为国产动画欢呼时,谁在替行业的眼泪买单?

一、票房神话:中国动画的「封神时刻」

当《哪吒2》单日票房突破10亿、总票房剑指120亿时,全世界都在惊叹中国动画的崛起 。影院里座无虚席,社交平台上“国漫之光”的呼声震耳欲聋。这部耗时5年、集结138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从业者的作品,用全球票房榜前30的成绩 ,向世界宣告:中国动画,早已不是“追赶者”。

但在这片欢呼声中,一个残酷的真相被掩盖——

“120亿的票房盛宴,分到138家动画公司手里的,只有血汗与寒心。”

二、光鲜背后的「血汗工厂」

1. 138家公司的“赔本买卖”

《哪吒2》的幕后名单里,挤满了BaseFX、原力动画、墨境天合等知名团队[2] 。他们负责了从龙王出场到陈塘关大战的每一个高光镜头,却不得不接受行业“潜规则”:“低价接单,甚至零报酬”。

一家参与制作的团队负责人坦言:“我们接《哪吒2》的单子,利润不到普通项目的1/3。但为了行业口碑,只能硬扛。”

2. 4000名动画人的“至暗时刻”

一位特效师在社交平台写下:“连续3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最后拿到手的钱,还不够交房租。”更讽刺的是,当影片票房突破80亿时,他们连一张庆功宴的邀请函都没收到。

“我们创造了神话,却活成了神话里的‘背景板’。”

三、120亿票房,谁在“吃肉”?谁在“喝汤”?

1. 光线影业与导演饺子的“暴利游戏”

根据行业规则,120亿票房中,片方实际分账约40亿 。而这笔钱,几乎全部流入光线影业和导演饺子的口袋。138家制作公司只能拿到固定制作费,“哪怕票房破200亿,也和他们无关”。

2. 衍生品与文旅的“狂欢”

当哪吒盲盒卖到断货、宜宾“哪吒故里”游客暴涨时,那些设计角色的原画师、调试特效的程序员,却连一个限量手办都买不起。更荒诞的是,某地文旅局靠“哪吒IP”日赚千万,而参与IP开发的动画公司,仍在为员工工资发愁。

四、寒心的不是票房,而是行业的“畸形生态”

1. “压榨链”如何形成?

上游垄断:头部公司把控IP与资金,将制作环节“分包”给中小团队,利润层层压缩。

下游内卷:138家公司为争抢项目,不得不接受低价、超负荷接单,陷入“不做饿死,做了累死”的死循环 。

2. 人才流失:动画人的集体逃亡

“做完《哪吒2》,组里一半人转行去做了游戏。”一位动画导演透露,“游戏行业薪资高2-3倍,谁还愿意留在动画圈?” 当行业顶尖人才纷纷逃离,所谓的“国漫崛起”,或许只是一场虚幻的烟花。

五、我们需要的不是神话,而是「公平」

1. 好莱坞的启示:利润共享机制

《冰雪奇缘2》全球票房105亿,但迪士尼会将部分利润按比例分配给合作团队 。反观《哪吒2》,哪怕拿出1%的票房(1.2亿)分给138家公司,都足以改变无数中小团队的命运。

2. 观众的觉醒:用脚投票

当我们为票房欢呼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些钱,是否流向了该去的地方?”支持一部电影,不仅是买一张电影票,更是用关注推动行业变革。

结语:别让国漫的荣耀,成为4000人的墓碑

《哪吒2》的票房神话,本应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里程碑。但当138家公司沦为“血汗工厂”,当4000名动画人默默离场,这样的“成功”,更像是对理想主义的嘲讽。

“若辉煌要以普通人的血肉为代价,我宁愿国漫晚点崛起。”

——一位匿名动画师的留言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用户56xxx04

用户56xxx04

2
2025-02-12 16:46

这篇文章写的真逗!没承担风险桃子熟了却都想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