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上海的一个狭小弄堂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黄酒,聊着那些消逝的电影院和老街坊。
“你听说了么?老皮皮走了……”这一句话让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老朋友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弄堂网”的创立和兴盛老皮皮,本名喻彪,1950年代生人。
他年轻时学画,以工笔见长,后来又变成了摄影迷。
2003年,老皮皮创办了“弄堂网”,这是一个充满怀旧味道的网站。
老上海的风景、老街坊的故事,都在这里得到了保存和传承。
网站上汇聚了许多本地居民,他们会在这里聊聊上海的“老底子”,聊聊一条马路一条弄堂,老戏院电影院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一些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也成了“弄堂网”的常客,就像作家陈村,他写过不少关于老上海的文章,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除了陈村,还有孔明珠,她在网站的论坛里认识了老皮皮。
孔明珠回忆说,老皮皮的出现是件有趣的事情。
他大大咧咧地冲大家喊“阿姐”,夸她做的小菜特殊好,还说道要把她的菜谱转贴到“弄堂网”上。
这样的互动,让论坛里的氛围更加温馨。
金宇澄与《繁花》的诞生“弄堂网”不仅仅是怀旧,还见证了文学作品的诞生,比如金宇澄的《繁花》。
金宇澄起初是在论坛里发帖,用上海话讲述那些发生在老上海的故事。
他的帖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网友们让他继续写下去,这才有了《繁花》的雏形。
金宇澄的网名叫“独上阁楼”,这也是《繁花》最早的名字。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这句话不仅成为小说的开头,也点出了他的创作意图。
在“弄堂网”的背景下,金宇澄无意识地用上海话写作,这样的语言环境,成就了《繁花》。
对于小说中描述的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老皮皮也有许多回忆。
他曾给金宇澄回帖,说自己也经历过那些事,虽然当时年纪小,但也有些印象。
这些交流让《繁花》更加真实,也让读者感到亲切。
老皮皮的摄影和烹饪爱好老皮皮不仅会写文章,还是个摄影迷和烹饪爱好者。
他会照着孔明珠写的菜谱去试做,每次都能做得八九不离十,让孔明珠大惊。
老皮皮喜欢拍摄老上海的风景,他的摄影作品里经常出现穿着睡衣睡裤的男女、晾在破旧窗台上的衣服,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市井生活。
孔明珠曾说,老皮皮是个很洒脱很通透的人,从来不追求名利。
他觉得自己的摄影和绘画作品都不好,不愿意发表。
后来,孔明珠出书时拉着他,一些书里的照片和插图都是老皮皮的作品。
比如《上海闺秀》和《七大姑八大姨》,都融入了他的镜头和画笔。
“弄堂网”的关闭与老皮皮的晚年生活2017年,“弄堂网”正式关站,据负责运营的段段说,原因之一是庞大的历史数据量导致网络服务器硬件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网站关闭了,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依然可以看到昔日论坛的一些内容。
老皮皮在“弄堂网”出名后,选择了“放手”。
他买了一辆车,改装成房车,去国内外各地旅游。
在旅途中的他自由自在,住在车上,自己做饭,就像他最喜欢的那种简单生活。
旅行回来后,他陪着自己的父亲住在养老院,父亲去世后,又搬到江西温汤镇的房子里,陪伴母亲直到她离世。
三四年前,孔明珠最后一次在聚会上见到老皮皮。
那时,他已经养病在外地。
陈村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老皮皮,说他是个“憨憨的不响的老男人”,喜欢喝酒,和朋友们一醉方休。
这样的老皮皮,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不会忘记。
尾声如今,“弄堂网”虽然关闭了,但那些关于老上海的记忆和故事,依然留在每一个曾经参与其中的人的心中。
老皮皮的一生,就像他的摄影作品一样,简单、真实、不追求华丽,但却留给人深深的印象。
在这个信息快速变迁的时代,老皮皮和他的“弄堂网”提醒着我们,记忆中的老上海依然鲜活,生活的点滴才是真实和珍贵。
老皮皮走了,但他的故事和那些老上海的风景依然在。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重新拾起这些记忆,感谢那段曾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