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每当提及职业操守和产品质量,某些舆论领袖总爱把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和德国人的"下水道油纸包"神话挂在嘴边。但最近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发现,直接戳破了德国制造的神话,所谓的"油纸包"不过是一堆破布而已。
2024年,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战场上成功缴获了一辆德国最新型主战坦克豹2A6,这款坦克被北约誉为“陆战之王”。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俄罗斯方面终于完成了对这款坦克的全面拆解和详细分析,并发布了一份内容详尽的检测报告。令人意外的是,报告揭露了德国人也在数据造假,这一行为此前主要与美国和日本相关。
豹2A6的动力系统经常被夸大,尤其是那款号称能输出1500马力的MTU873Ka501发动机。然而,它的散热设计却是个硬伤。一旦环境温度超过35度,内置的功率限制器就会启动,导致动力从1500马力骤降至900马力。更讽刺的是,德国人用实验室里的理想数据来宣传这款坦克,完全忽略了它在实际战场上的适应能力。举个例子,去年夏天希腊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3度,西班牙达到41.2度,法国也有39.7度。这种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坦克,居然被北约捧得如此之高,背后显然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猫腻。
在夜间作战中,热成像仪是至关重要的装备。然而,俄罗斯的测试表明,豹2A6坦克的冷却式热成像仪启动时需要使用液氮进行冷却,整个过程耗时15分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15分钟足以让敌人迅速逼近,甚至发动攻击,而豹2的车长可能还在等待设备启动。对此,一些俄罗斯媒体调侃道,建议德国将这款坦克用于北极地区。
接下来谈谈豹2A6的防护性能。作为一款主战坦克,防护本该是强项,但德国在豹2A6上似乎过于精打细算。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测试数据,这款坦克的顶部装甲仅有20毫米。从传统坦克作战角度看,顶部装甲确实不需要太厚。然而,如今的战场环境已大不相同,无人机成为主要威胁。20毫米的装甲厚度意味着俄军的自杀式无人机能够轻易将其击穿。相比之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T-90M坦克,即便面临乌克兰无人机的频繁袭击,其顶部装甲厚度也达到了45毫米。这种对比明显反映出豹2A6在防护设计上的不足。
这场风波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大众汽车的排放丑闻。现在,德国的军工企业也似乎掌握了资本市场的种种伎俩。夸大产品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测试、只公布有利数据,这些金融界的把戏被所谓的“德国工程师”运用得十分娴熟。然而,倒霉的是乌克兰的装甲部队,他们不得不驾驶这些所谓的“先进”坦克,直面战场的严酷现实。那些被吹捧为“顶尖”的品牌,或许该有人去揭开它们的真面目,看看究竟是货真价实还是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