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的脱口秀大会(今年改成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请来了鲁豫当常驻领笑员。
大家都说,她一人担起了李诞+罗永浩两个人的功能,点评兼具专业和大局观。
山河讲自己总被push减肥,段子里还插入了很多不能直说的社会议题,鲁豫夸她内容高级,更鼓励所有女孩“不用按尺寸去生长,可以按心情去成长”。治愈又有力量。节目播出后,山河特意发微博表白鲁豫,“她真的太好了,她懂脱口秀,她更懂我们的表达”。
第一赛段,鲁豫把复活卡给了颜怡颜悦,但第二赛段也中肯的指出她们的问题,缺少活灵活现讲故事的铺陈,过多的理念非常挑战现场观众的理解力。温柔的一针见血,双胞胎夸她是“神仙姐姐”。
从废话大王“真的吗?我不信!”到“共情能力好强”;
从清华教授眼中的“最没文化的主持人”,到鲁豫提升了《脱口秀大会》水平。
甚至连相貌也由“筷子上插贡丸”,变成了“姐姐真美”。
这样云泥之别的评价,就发生在鲁豫当了领笑员之后。
所以,鲁豫到底变了吗?
鲁豫并不是因为当了领笑员才开始突击恶补脱口秀的。
1996年,还在香港凤凰卫视工作时的鲁豫就开始接触脱口秀。
她看大卫·莱特曼、杰·雷诺的演出,“一个人拿一支麦上舞台,舞台也不需要绚丽的布景。”
这让鲁豫爱上了脱口秀的简约、简单。而当时内地几乎还没有“脱口秀”的概念。
所以在《脱口秀大会》中点评选手时,鲁豫会引用自己看“脱口秀大家”表演时的体验。
在庞博登场时,鲁豫敏锐地捕捉到了段子里的的精髓,然后联系到了乔治·卡林有名的贯口表演,说,“之前以为搞笑才是王道,但现在发现,看嗨了也会流泪”,可谓一语中的。
而对于《脱口秀大会》的选手,鲁豫也做足了功课。节目里每一个选手的每一个梗鲁豫都十分了解。
广智讲了很多自己和志胜的境遇对比,好笑里也有一丝心酸。鲁豫的点评又给段子上了一番,“广智,你真的不用眼红,因为眼睛再红,志胜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call back了志胜的色盲梗。
这周的节目里,她在开场秀cue到女喜剧演员的困境,“一旦女孩好看了以后,你猜怎么着,有人说连贾玲都不好笑了。”她还大胆开麦,说脱口秀舞台上的女演员太少了,需要先把数量搞起来,“因为目前看来,论比丑的话,的确比不过各位男演员。”
当满屏飘着“鲁豫多说话,我们爱听”的时候,社交平台上也开始出现很多“以前其实只是跟风黑”的反思。张骏更是直接发微博表白:鲁豫老师的点评精准到可以帮我改稿。
大家想起来,鲁豫曾经是国内被吐槽最多的女主持人,“尬聊”“无知”“情商低”“复读机”,一个主持人不该有的缺点,好像她都占全了。对她的质疑,从业务能力延伸到容貌上,声势浩大,持续多年。如此看来,鲁豫在《脱口秀大会》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一个领笑员合格的标准,而已经是相当资深了。其实就在当领笑员之前,鲁豫的口碑一直处于“黑红”状态。
这几年,互联网上的鲁豫并不活跃,但是网络江湖里一直有她的传说。
看网上流传的鲁豫“尬聊”集锦就知道了。
作为主持人,她被网友诟病最多就是“废话多”,包括但不限于,“真的吗?”“我不信。”“你爸打过你吗?”“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就是情商低。
何不食肉糜,成了鲁豫职业生涯的最大“黑点”。
2001年,中国电视媒体集中进入爆发年代。也是这年,《鲁豫有约》正式开播。
从2001年《鲁豫有约》开播至今,这名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前前后后采访了近1万人。
无论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富豪,还是在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大佬,又或者被强大舆论裹挟的素人,鲁豫总有办法让他们直面自己的内心。
对于公众人物,人们从不会停止对鲁豫的讨论。可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承认,她总有办法让对方“说出你的故事”。
从媒体诞生以来的近百年,无论名人或素人似乎对于媒体拥有着某种天生的抵抗力。
他们讨厌被“监视”的感觉,更厌恶有人在自己的“黑历史”上大做文章,可万事皆有例外。
一间演播厅,一张黄沙发,无论多么腼腆或伟岸的人在碰到鲁豫之后,都会选择主动将过往和盘托出。
不回避、不掩饰,他们主动放弃“身段”,只等待她的提问与讨论。
而能把《鲁豫有约》坚持做17年、5000期的鲁豫,也绝不是大家眼中的“头大无脑”。
比如,在经历了奥运会退赛风波和闪婚闪离八卦新闻之后,退役的刘翔走到了人生的谷底。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指责,刘翔一度消沉,不愿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可崩溃过后,他还是选择了重新出发。
在接受《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采访中,刘翔与鲁豫去掉了所有所谓公众人物身上的装饰,完全放松的对话让身陷舆论漩涡中的刘翔,感受到了久违的舒适。
他开始卸下自己所有的防备,开始与鲁豫畅聊人生。
那天,鲁豫坐在刘翔对面,在其回忆完整件事情之后,她开口问道:“你那个时候感受到了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吗?”
刘翔无奈地笑着回答:“那时候充分的感受到了。很多事很多人,冷嘲热讽,我当时还想谁能揍我一顿。”
不存在任何无用的寒暄,她借问题让嘉宾说出彼时内心所有的挣扎与痛苦。她在帮助对方解脱,更在帮助所有人明白:
谩骂过后,所有曾经的“言语施暴者”,都欠这名“奥运英雄”一句道歉。
在采访刘翔的过程中,鲁豫时刻保持着温暖的理性。不张扬,不刻意,比起风风火火地议论,她更喜欢在细微中看清事物的本质。
《鲁豫有约》节目的主要负责人郭志成,曾评价陈鲁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会装傻的主持人”。
因为只有让自己显得什么都不懂,才会激发出对方的表达欲。
而鲁豫想要挖取嘉宾更多信息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大家所说的“没情商”。
她的话有时候会让人下不来台。
当年鲁豫采访国足时,问出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往自己的球门踢球呢,是因为近吗?”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白痴”,但是仔细想想就能感觉到,问题里是带着主持人自己的脾气的。
不是一味地迎合,在恰当的时机给采访对象一些刺激,是能让对方吐露真言至关重要的手法。
鲁豫的刺激,让一向体面温和的刘德华,说出了对“小鲜肉”演员的真实感受。
以小见大,这点在采访明星夫妻时,显得尤为重要。
“在外人看来袁咏仪很强势,但我觉得在家里一定是张智霖说了算”。
在采访张智霖夫妇时,鲁豫一语便道破了二人在婚姻中的真正的相处模式。
多年的主持经验,给予了鲁豫敏锐的洞察力。
而也是凭借这句话,张智霖夫妇得以向公众放下戒备,他们大方坦白两人“绝不是模范夫妻”,展现出夫妻生活中的磕磕绊绊。
不管是红极一时的当红小鲜肉,亦或是风光无两的商业巨子,甚至久经娱乐圈洗礼的明星伉俪,在鲁豫面前他们都回归了本心的真。
毛阿敏在上《鲁豫有约》时,曾为自己的税务问题辩解过,而当时已经是毛阿敏第二次漏税被查。鲁豫毫不留情地戳穿她的解释:
“如果相同的错误,再犯一次的话,有的时候就不可以原谅了”
因着这个原因,鲁豫总能在采访中收获许多“意外之喜”:
商界说一不二、敢怒敢言的董明珠在她面前卸下了防备,为她送上一个亲昵并真诚的拥抱。
漫漫访谈路,鲁豫的每一次出场都带着惊喜与温暖,她身边的人听她说:
“采访不是一锤子买卖,我把你请到这里不是为了消费你,我希望未来我们还有感情交流。那就意味着我们要给彼此留余地,留分寸。”
“为什么不吃肉”,让鲁豫长久以来都背负着“无知”的罪名。
其实如果看过原视频,就知道,她问句的重点是下半句“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鲁豫是想通过孩子的嘴说出,肉太贵、生活上有困难。
毕竟孩子自己的表达,才是最真实,也最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的。
直视争议,然后探讨争议,最后解决争议。从事主持行业几十载,这是鲁豫的技巧,更是她给予所有人的体面。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在电影《卡萨布兰卡》里说:“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这句话在鲁豫的身上,得到了极为贴切的诠释。
1970年盛夏,鲁豫出生。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女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仍有幸饱读诗书,在文字中体味人情冷暖。
父母都是老一辈的媒体人,鲁豫在耳濡目染间,燃起了对采访和主持的好奇。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南北两地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她出众的语言天赋。
无论是字正腔圆的老胡同“京腔”,还是软糯婉转的沪上方言,亦或是父母口中的流利外语,她都游刃有余。
都说环境能塑造孩子的心性,也是在那时,鲁豫为自己定下了学外语的志向。
18岁那年,鲁豫如愿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
凭借多年的语言天赋和出色的个人魅力,1992年,22岁的鲁豫,在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英语演讲比赛里,拿下了大学英语专业组的第一名。
这次得奖,鲁豫出口成章的本事和大方得体的个性,令在场所有评委眼前一亮。
恰逢中央电视台到传媒大学挑选主持人,鲁豫前去面试,被要求现场采访张晓海导演。
凭借几个犀利的问题,鲁豫就此进入央视。
在其他同学还在为期末考试抓耳挠腮的时候,鲁豫已经坐进了CCTV《艺苑风景线》节目的演播大厅里。
迄今为止,《鲁豫有约》做了3000+集,采访了10000+人。
《时代周刊》曾将它评为“15年来,中国最具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鲁豫也被CNN报道为“中国奥普拉”。
1996年,恰逢凤凰卫视创台,渴望看到更大世界的鲁豫决定前往。她希望在香港这座国际自由港中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后来,她在凤凰卫视时也主持过很多重大新闻直播节目,比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戴安娜王妃葬礼,美国总统大选,911事件等等。
直播和说新闻的节目形式,塑造了她理性和精简的语言风格,也锻炼了她采访主持的基本功。
鲁豫的采访从来不提前跟嘉宾串词儿,录制节目也不带手卡不用提词器,每天几十页的稿子全靠硬记,包括字幕里的错别字,10个里有8个都是她发现的。
如此,在节目录制之前,无论嘉宾的“腕儿”有多大,鲁豫从不提前与其见面。不谈寒暄,不讲奉承,她只希望能够表现出嘉宾最真实的一面。
大抵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嘉宾总能在鲁豫的面前说出一些真心话,比如王健林的那句:一个亿的小目标。
如今与鲁豫一时开播的所有访谈类节目几乎都陆陆续续停播了。
而《鲁豫有约》不仅成为了标杆,同时也称为了所有媒体人写明星时的资料库,我想,这是行业给予鲁豫最大的认同。
在近些年的节目《鲁豫一日行》中,小视看了她对IG电子竞技俱乐部的探访记录和深度访谈。
已经50多岁的鲁豫,完全是这些队员妈妈的年纪。但对于自己完全不熟的电竞行业,鲁豫既没有长辈凝视也没有装嫩。
她放低的是姿态,提高的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最后,让一切都朴实归真。
从群嘲到群赞,鲁豫可能没有改变什么,也可能她是在动态发展之中,才保持了现在的本真。
就像她在书中写的一句话:“人见人爱的人多半没有那么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没那么糟。”
传统媒体人的严谨和专业,让她在脱口秀节目里游刃有余。无论是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还是格局,深度,控场能力,她都轻松拿捏。
在流行跨界的主持圈,鲁豫其实是个挺特别的存在。她几乎没有参与过拍戏、唱歌、带货直播,只专注在采访主持这一件事情上。
但在这件事上,她足够钻研,同时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早在2015年底的时候,自媒体刚刚兴起,对行业来说还很小众,鲁豫有约就开始在做一些自媒体创业者的访谈了。这是她一个新闻人的敏感。
而对脱口秀的关注和对喜剧的的积累,鲁豫更是从很早就开始了。
在《还是要相信》那本书里,她就写过:
上大学了,开学第一天,我从广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借了人生中第一本英文读物,书名叫“Laugh Till It Hurts(笑到痛)”,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歌手卡罗尔·伯内特的自传。
所谓的信手拈来,口吐莲花,背后其实是几十年的的积累和沉淀。
一路行走,不忘初心,鲁豫从不敢怠慢心中的热爱。
网络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是那么的以偏概全。
不必妖魔化一个人,更不必神话一个人。放下成见,全面的去看待和欣赏,其实最终留在我们心里的,还是那些美好的瞬间。
这个时代,是造神毁神的时代。
现在,鲁豫的口碑反转了,继续下去,或许喧嚣散去,或许被捧上神坛。
但不知道,她还会面临怎样的“下一个标签”。
但是,高晓松曾说,49岁的时候,和自己和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心性脾气已经定型,再去改变很难。
如今的鲁豫年岁渐长,没有友人口中的无奈,却始终从容应对生命中的改变。
记得在外界对鲁豫讨论最多的那段时间里,她曾以《偶遇》之名出版了一本书,那时她说:
“生活是自己的,别被烂人扫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