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喜欢画画的孩子数学不好?揭秘绘图策略对数学能力隐藏BUFF!

大脑成长营评育儿 2024-09-17 03:16:21

您家的小宝贝平时喜欢写写画画,填色涂鸦吗?

他们在思考问题或是拆解题目的时候,有绘图的习惯吗?

在很多人眼里,画画是一门天马行空的艺术,而数学则是需要极致理性的学科,二者的思维逻辑从底层上就有很大不同。

但事实上,简单的绘图活动有一个潜在的 BUFF——提升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日内瓦大学联合塞吉巴黎大学和勃艮第大学发表在《Memory&Cognition》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儿童和成人在解决简单问题时所绘制的图示。

结果发现,无论参与者年龄大小,最有效的计算策略都与特定的绘图类型有关。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智表征和非数学信息

数学学习通常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问题。

例如,计算制作菜肴时所需蔬菜的总量,或者在购物后计算剩余的金钱。这就要求答题者将文字题转换成算法步骤,然后才能求得答案。

解决这类算术问题,不仅涉及对数学信息(如数字或运算)的心智表征,还包括问题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

研究团队发现,如果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些心智表征,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选择的计算策略,理解答题者的思维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方法。

因此,研究人员邀请了 52 名成人和 59 名 10 岁儿童,要求他们尽量用最少的步骤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随后,参与者被要求为每道题绘制图示或图表,解释自己的解题策略。

有些问题涉及数字的基数属性——即一组元素的数量;另一些则涉及序数属性——元素在有序列表中的位置。

基数问题和序数问题

基数问题可能包括弹珠、鱼或书的情境:

「小明有 8 颗红色弹珠,还有一些蓝色弹珠。小明总共有 11 颗弹珠。小林有和小明一样多的蓝色弹珠,还有一些绿色弹珠。她的绿色弹珠比小明的红色弹珠少 2 颗。问小林一共有多少颗弹珠?」

序数问题涉及长度或时间的概念:

「小雨旅行了 8 小时,她白天出发,最终在 11 点到达。小天与小雨同时出发,但小天的行程比小雨少 2 小时。问小天到达时是几点?」

尽管这些问题在数学结构上相同,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解决:

(1)11 – 8 = 3(2)8 – 2 = 6(3)6 + 3 = 9

也可以用一个步骤直接解决:

11 – 2 = 9

但二者的心智表征是不同的。研究人员希望确定,不同的表征方式是否会影响参与者选择用一步还是三步解决问题。

比如,基数问题可能会引发基数式的图示,例如用十字或圆圈代表个体元素,或用集合和子集表示;而序数问题则更容易引发带轴线、刻度或间隔的图示。

这些图示反映了参与者的心智表征,并预示着他们更可能找到一步解决问题的策略。

(您不妨用上面的例题问问孩子,看看他们的解题思路)

绘图的表征方式

通过分析参与者的绘图,研究团队发现,无论年龄大小,参与者使用的计算策略都受到他们对问题的表征方式的影响,而这些表征方式又受到问题中非数学信息的影响。

研究表明,即使经过多年的算术训练,参与者在处理基数和序数问题时仍有显著差异——多数参与者只能在处理序数问题时用一步解决。

另外,即使是基数问题,采用带有刻度或轴线的序数式图示,往往更能帮助参与者找到一步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带有刻度轴的图示通常与更快的计算策略相关。

从教学角度来看,绘图中的某些特征可能反映出答题者对问题的表征是否最有效,尤其是在要求以最少计算步骤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因此,当涉及到减法运算时,使用坐标轴进行表征相比于子集表示,更有助于找到最快的解法。

通过分析孩子们的算术绘图,我们得以可视化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将问题转化为更优化的表征方式。

强化题目陈述的图形化表达,是帮助孩子掌握最直接解题策略的一种有效方法。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介绍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征方法,锻炼他们快速找到答案的能力。

下一次,如果孩子面对眼前的数学难题束手无策时,可以多鼓励他们好好利用手边的纸笔,把对题目的理解和已有的思路画下来,这也许能成为孩子攻克难题的契机,也是一条帮助他们优化解题策略的捷径。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ath-drawing-problem-solving-25723/

0 阅读:0

大脑成长营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