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场硝烟四起,人们的目光就会不约而同地落在那个被誉为“未来空中杀手”的B-21轰炸机上——据说它能轻松绕开中国那层层叠叠、密如蛛网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御体系,直捣要害,把对方折腾得怀疑人生。你想想,这画面是不是够燃?可是,说实话,这个剧情听起来有点像好莱坞大片里才会出现的大逆转,现实中到底有没有那么简单?谁都知道,美国人向来喜欢吹牛,但这次他们似乎连自家牛棚都快吹塌了。
咱先聊聊美国军方对这个新宠儿的期待值吧。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安东尼·科顿几乎是逢人便夸B-21,还号召大家赶紧排队抢购。他嘴里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就是100架以上的B-21迅速服役,最好明天就开始量产,一批接着一批飞进太平洋,用来对付中国和俄罗斯两大竞争对手。瞧瞧,多霸气!五角大楼也没闲着,他们整天强调:只要把B-21造出来,我们全球军事威慑力立马拉满。这种底气,就像一个厨子信誓旦旦保证自己煮泡面绝不会糊锅一样。但问题来了,这玩意儿真有这么厉害吗?
设定再强,也得看操作。在美国人的剧本里,大概是这样的:当某一天亚太局势急转直下,美军大量部署好的B-21将从关岛、澳大利亚这些地方悄然升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破解放军精心布置多年的防线,然后悠哉游哉地甩下一堆精准制导炸弹,将关键目标削成平地——搞不好还能附赠一次完美撤退,全程无痕,看起来比隐形侠还隐形。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人甚至给出了详细分析,说这些轰炸机可以藏在哪些机场,“潜伏”在哪里最安全……啧啧,你别说,这帮专家写得跟小说似的。
不过呢,纸上的飞机翱翔万里,可到了实际情况,却未必能飞出几步远。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小细节,那就是——美国目前真的能快速生产这么多超级先进的轰炸机吗?答案可能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事实证明,美利坚合众国虽然GDP高歌猛进,但它背后的军工体系却显得有点老胳膊老腿。一边喊着要“大规模生产”,一边又因为劳动力短缺、供应链卡壳等问题迟迟提不上速度……这种情况下,你指望什么时候才能凑齐百架编队去吓唬别人?
不仅如此,即使硬生生挤牙膏式地搞出了几架,又如何确保它们性能稳定、不掉链子?毕竟F-35教训还历历在目,当年采用“边生产边升级”的策略时,被各种软硬件故障困扰到头秃,现在看来,换汤不换药的新方法恐怕依旧免不了翻车风险。而且啊,中国也不是吃素长大的,在雷达探测和电子干扰领域早已深耕多年,不断推出更新颖、更高效的方法应对隐身技术。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些号称“无敌”的特性,其实刚飞近一点就暴露了踪迹,然后被人盯上追着打呢?
当然啦,我们并不是说B-21完全派不上用场,只是觉得,它真正实现其宣传中的所有功能仍需时间。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航空周刊》的一位分析师曾表示:“初期型号往往更容易受到技术瓶颈限制,需要逐步完善。”另一些观察者则更加直接:“别忘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致密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套综合防空系统。”这句话什么意思,很明显,就是提醒大家不要低估任何玩家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大玩家。
所以啊,美国围绕这个新型武器制定的一系列计划,会不会过于乐观了一丢丢?理性来看,仅仅靠制造出一款先进装备,并不能解决所有战略难题。从经济学角度讲,高昂成本加有限产量已经让所谓“大规模威慑”成为笑谈;从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看,对抗性的较量永远不存在单方面压倒性胜利,而更多是一种动态博弈;从政治意义来说,与其寄希望于某个工具扭转全局,不如考虑政策调整或者寻求外交突破来的靠谱……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未来如果爆发冲突,B-21究竟能够完成任务还是沦为摆设品?我只能说,目前答案尚未揭晓。不过嘛,有一句话叫做“谋事在人”。正如不少评论员总结道,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各国如今投入巨大资源研发尖端武器表明了一件事——没人愿意输,更没人敢认怂。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当彼此间力量不断胶着强化之际,是选择继续僵持扩大赌注,还是试图寻找新的游戏规则和平衡方式,这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