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未来的婚姻伴侣,竟和他与妈妈的关系紧密相连?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生活中却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就说隔壁家的两兄弟,哥哥李明婚姻幸福美满,和妻子相濡以沫,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弟弟李强却婚姻坎坷,短短几年间,离婚再婚,家庭纷争不断。同样的成长环境,为何兄弟俩的婚姻状况天差地别?经过了解才发现,根源竟在他们与妈妈的相处模式上。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如何决定他们将来会和谁结婚的。
孩子与妈妈的三种关系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妈妈之间存在三种典型的关系模式,这些模式如同种子,在孩子未来的婚姻中生根发芽,开出不同的花朵。
安全型依恋:爱的基石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就像拥有一个温暖而坚固的港湾。他们信任妈妈,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有些小失落,但内心深处坚信妈妈会回来。就像小辉,每次妈妈去上班,他虽然会不舍地挥挥手,但依旧能开心地和小伙伴玩耍,因为他知道妈妈下班后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家陪他。
在这样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他们在未来的婚姻里,往往能自信地表达爱,与伴侣平等相处。比如邻居家的晓妍,她和丈夫的关系就十分融洽。在面对家庭决策时,她会尊重丈夫的意见,也会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两人共同商量,一起解决问题。他们的婚姻,充满了理解与包容,就像一首和谐的乐章。
回避型依恋:心门紧闭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仿佛给自己的心筑起了一道高墙。他们对妈妈的态度比较冷漠,妈妈的离开或归来,似乎都难以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小时候的小雨,妈妈出差很久回来,他也只是淡淡地看一眼,然后继续玩自己的玩具,很少主动与妈妈亲近。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在婚姻中往往难以敞开心扉。他们害怕亲密关系,总是与伴侣保持一定距离。就像我的一位朋友阿强,结婚后,妻子对他关怀备至,可他却总是对妻子的关心无动于衷。妻子精心准备的晚餐,他常常敷衍了事;妻子想和他聊聊心里话,他总是找借口躲开。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婚姻也陷入了僵局。
焦虑矛盾型依恋:爱的挣扎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内心对妈妈有着复杂的情感。妈妈离开时,他们会极度不安,大哭大闹;妈妈回来后,他们又会既想亲近妈妈,又对妈妈之前的离开感到生气,表现得很矛盾。小萱就是这样,每次妈妈出门买菜,她都会哭得撕心裂肺,等妈妈回来,她却又会推开妈妈,嘴里还嘟囔着 “妈妈坏,不要妈妈” ,可没过一会儿,又会紧紧地抱住妈妈。
带着这种矛盾的情感步入婚姻,他们在面对伴侣时,也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比如同事阿敏,她的丈夫只是因为工作忙,晚回了一会儿消息,她就大发雷霆,觉得丈夫不在乎自己,甚至怀疑丈夫是不是有了别的心思。在她的不断追问和指责下,丈夫感到压力巨大,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婚姻生活充满了争吵和痛苦。
妈妈的行为如何塑造孩子的婚姻观妈妈,这个在孩子生命中无比重要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如同细密的丝线,编织着孩子的成长之网,深深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婚姻观。
妈妈的陪伴:温暖的港湾妈妈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阳光。在孩子年幼时,妈妈的陪伴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妈妈的一个拥抱、一句鼓励,就能让他们重新充满勇气。
可如果妈妈陪伴缺失,孩子的内心就会像缺了一角,怎么也填不满。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小悠,她的妈妈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小悠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大后,小悠谈了恋爱,对男朋友极度依赖。男朋友稍微晚回一会儿消息,她就会焦虑不安,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她就像一个在黑暗中寻找灯塔的人,拼命抓住身边的人,渴望得到足够的陪伴和关注。这就是因为小时候妈妈陪伴的缺失,让她在婚姻关系中极度渴望陪伴,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相处。
妈妈的教育方式:引导的方向妈妈的教育方式,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鼓励式教育的妈妈,总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而总是批评孩子的妈妈,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变得自卑怯懦。
比如我的表弟,他的妈妈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总是挑他的毛病。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表弟,变得非常自卑。后来他结婚了,在婚姻中,他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妻子做了一桌好菜,他明明很喜欢,却不敢说;妻子想和他一起出去旅游,他心里想去,却又不敢主动提出。就这样,两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感情也渐渐出现了裂痕。
妈妈的婚姻模式:无形的模板妈妈的婚姻模式,是孩子眼中婚姻的最初模样。如果妈妈和爸爸的婚姻幸福美满,孩子就会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学会如何去爱,如何与伴侣相处。他们会期待自己未来的婚姻也能如此甜蜜。
相反,如果妈妈的婚姻充满争吵和矛盾,孩子就会对婚姻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朋友阿雅的父母经常吵架,小时候,阿雅总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瑟瑟发抖。长大后,阿雅对婚姻一直很抗拒,即使遇到了喜欢的人,她也不敢轻易走进婚姻的殿堂。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结婚了,在婚姻中,她也总是担心会像父母一样,不断地争吵,所以她总是小心翼翼,对丈夫充满了防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
还有一个有趣的对比,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姐姐生活在父母恩爱的家庭中,她找的男朋友和她一样,性格开朗,两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弟弟的父母经常冷战,家庭氛围压抑,弟弟找的女朋友性格也比较内向,两人在一起总是沉默寡言,很少交流,一有矛盾就选择冷战,就像复制了父母的婚姻模式。
成年后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它束缚一生。成年后的我们,拥有了改变的力量,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自我觉察:认识内心的小孩想要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觉察。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下心来,好好回忆一下童年时期与妈妈的互动细节。比如,妈妈是如何回应你的需求的?当你考试考得不好时,妈妈是鼓励你,还是批评你?这些回忆,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助你打开内心深处的情感大门,认识那个藏在心底的 “内在小孩”。
通过回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些潜意识里的情感模式。比如,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婚姻中总是对伴侣过度依赖,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妈妈陪伴缺失,让你内心极度渴望得到关注和爱。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你就可以尝试用成年人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它们,不再让过去的阴影影响现在的生活。
学习成长:重建爱的能力学习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也是重建爱的能力的关键。你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像《爱的艺术》《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些书籍就像智慧的导师,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明白爱的本质。
参加一些成长课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线上的 “恋爱心理学” 课程,能教你如何与伴侣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线下的 “亲密关系工作坊”,则能让你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在婚姻中总是和妻子争吵不断,参加了 “亲密关系工作坊” 后,他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妻子的需求,两人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和谐起来。
寻求支持:借助外界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在打破原生家庭束缚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时,不妨向外界寻求支持。和朋友、家人倾诉,他们就像温暖的阳光,能给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咨询师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能引导你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找到问题的根源。我的另一个朋友,因为和妈妈关系不好,在婚姻中总是充满焦虑和恐惧。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他逐渐解开了心中的心结,婚姻也变得越来越幸福。
在选择心理咨询师时,可以先在网上了解咨询师的资质和口碑,也可以向身边有过咨询经验的朋友寻求推荐。第一次咨询时,不妨和咨询师聊聊自己的感受,看看是否能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结语:拥抱幸福的可能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妈妈就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与我们的关系,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塑造着我们未来的婚姻。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婚姻中收获幸福;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婚姻中孤独徘徊;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在婚姻中痛苦挣扎。妈妈的陪伴、教育方式、婚姻模式,都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不同的种子,开出了不同的花朵。
但请记住,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我们勇敢地自我觉察,努力学习成长,积极寻求支持,就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改写自己的婚姻剧本。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种婚姻状态,都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因为,你值得拥有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婚姻。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去拥抱幸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