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地镈钟一套,之中有铭文的共计5枚,铭文内容中有“童鹿”二字,现一直被破译成“钟离”,并认定内容为古钟离国之先公。
《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地镈钟铭文初探》一文,作者:刘信芳、阚绪杭、周群。发表于《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古文字研究”。
2016年左右一次偶然的境遇,使甲骨文中的常用句式“旬亡祸”理解出了其真正的含义为“询问祸”,之后的中国古文字破译几乎改变了其一直以来的生僻艰涩难懂的状况,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出来了许多篇完整的甲骨文和金文铭文,但始终未有人相信。
最近看到了《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地镈钟铭文初探》一文,经过对于整篇铭文的重新识读,竟然破译出了一篇完整的另外一种全新的内容,望能够为以后的中国古文字破译工作者提供另一种思路,进而解决中国古文字破译工作不能继续下去的窘境,这一问题。
一、重新释文
虽然这几件镈钟铭文有多处不清晰的地方,但是好在也有的部分铭文可以分辨,虽然铭文有残缺不全的部分,但是好在铭文几乎是多次重复的,基本可以参照补出全貌。
补全以后的铭文主要有六个部分组成:一、为,正月初吉,丁亥。余茂:要与(于)之(图一)

图一 此句为开头部分清晰仅一处
二、孙童(肥),鹿(鲁)公相,之(图二)
图二 铭文第二部分有四种样式
三、季子康,择其吉金自作龢(he二声)钟,之(图三)
图三 铭文第三部分清晰仅一处
四、皇音,音相和(he四声),和之季康持藏。以从我(图四)
图四 铭文第四部分清晰仅一处
五、师,行以乐,我康(图五)
图五 铭文第五部分清晰仅一处
六、兄,其留寿,奭疆,子子孙孙,永宝、持藏。(图六)
图六 铭文第六部分清晰仅一处
铭文补充完整,排出先后顺序,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断句之后为:
为,正月初吉,丁亥,
余茂:要与之,
孙肥(童),鹿(鲁)公相,
之季子康,择其吉金,自作龢钟,
之皇音,音相和,
和之“季康”,持藏,
以从我师,行以乐,
我康兄,其留寿,奭疆,子子孙孙,
永宝持藏。
二、释文说明
全套带有文字的镈钟铭文基本分为六组样式,六国系文字中比较典型的楚国文字,有相同内容的重复,所以释文可以互相校正补全后写出。铭文中有的字有正反两种写法的,补全时采用其中一种。
铭文补全重新破译以后,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番景象。“为,正月初吉,丁亥,”又一次出现的楚国闰月年的时间表述。同样出现“谐音梗”。接下来的意思如同初中的文言文难度,
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春秋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负468年癸酉),夏四月己亥,季康子卒。公吊焉,降礼。

出土了这套镈钟的“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比较奇特的地方是墓穴的形状为少见的“圆形”,并且有殉人。
墓中还随葬了多件兵器,墓主人为男性,与“季康”相合。墓葬年代断代为“春秋墓”,与“季康”卒的年代春秋时期鲁哀公二十七年相合。
铭文的重新破译,更加明确的指出,这就是“季康”的墓。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所以按照季子生子的辈份排序,即为“季孙”名“肥”,所以叫“季孙肥”。写成“童”就是“婴儿肥”。
“余茂:要与之,孙肥(童),鹿(鲁)公相,”
今后这些镈钟,就要与“孙肥”——“鲁公相”应是原鲁国的正卿,正卿为高级官职。
“之季子康,”之“季子”爵位,谥号:康。
择其吉金,自作龢钟,
之皇音,音相和,
和之“季康”,持藏。
重新参考破译的“中山王方壶”铭文中:持有拜德,追顺以想。和重新参考破译的“秦公簋”铭文中的:万民持敕。和这组镈钟铭文中两次出现的“持藏”,再次确定破译了这个“持”。至此,铭文为“季康”自作铭文。
以从我师,行以乐,
我康兄,其留寿,奭疆,子子孙孙,
永宝持藏。
因为战争期间跟随着我,行进中可以奏乐,我康兄其留寿奭疆,子子孙孙永宝持藏。这几句铭文为后加的铭文。
历史上的“季康”竞然与孔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记》鲁世家:鲁哀公七年(负488年壬子,孔子64岁),吴王夫差强,伐齐,至缯,征百牢于鲁。季康子使子贡说吴王及太宰嚭,以礼诎之。吴王曰:我文身(我本文化人出身),不足责礼(不足以收受礼品)。乃止。
八年,吴为邹伐鲁,至城下,盟而去。齐伐我,取三邑。
十年,伐齐南边。
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负484年丁巳,孔子68岁)。
十六年,孔子卒(负479年壬戌,孔子73岁卒)。
二十二年,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负473年戊辰)。
二十七年,季子康卒(负468年癸酉)。
(公元前512年,徐国已经被吴国灭掉,前后历经四十四代国君,而江西一带很可能是徐国被灭后最后的家园。)
季子康为什么把自已的墓,选在了现在的安徽卞庄这里,是因为这里是鲁国历史中,面积最广阔这一时期,最南端与强盛楚国之边界国境的最前线。
作者:刘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