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深秋,石家庄城外的炮兵团营地里走来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兵模样的人。
他穿着布满尘土的旧军装,好像没什么特别。
在大多数战士眼中,只以为是哪支部队掉队的人,或者是哪位支前民工。
老兵自顾自地走到一门正在检修的大炮旁,旁边还站着一个脸上沾满炮灰的年轻战士,他是刚刚被收编的俘虏。

他没认出这位“老哥”的真实身份,还意气风发地说要“露一手”。
没想到这位老哥竟然来了一句“我让你当官”。
年轻人不知道眼前人是那位威震四方的朱老总,回头就是一句:“老哥比我还能吹!”
这个年轻人是谁?后来又发生了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初见老哥花脸兵
石家庄战役前夕,炮兵团营地内,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岗位上。
修炮的、运弹的、绘图的、清点弹药的……人人动作麻利、神情严肃。
可就在这样一片忙碌中,一个显得有些“闲适”的身影缓缓走来。
这是一位看上去年纪不小的“老兵”,灰布军装普通到没有一丝褶皱,帽檐压得很低,脚下穿的解放鞋也沾满了土。
大家只以为他是哪个后勤部队的老兵跑错了地方,又或是哪位部队老参谋借故来看看炮阵,没人上心。

老兵随意走到一门大炮旁坐下。
那儿,一位年轻战士正全神贯注地擦着炮身,嘴里还一边嘟囔着,一边偶尔朝同伴吆喝两句。
最吸引“老兵”注意的,是那战士脸上糊了一道长长的烟灰,从额头横着擦到了下巴,把本来就黝黑的脸衬得像开了锅的黑芝麻糊。
他浑然不觉,擦炮的动作却是一板一眼,手法麻利,连炮口上的细缝都不放过,甚至把抹布卷成筷子般细条塞进去一点点抹干净。

老兵看着看着,忍不住笑了。
炮灰脸看着有趣,动作却相当熟练,一看就是行家。
他咳了咳嗓子,笑着搭话:“同志,干得挺溜啊,你叫什么名字?”
那年轻战士抬头,先是愣了愣,随后眯眼一笑,擦了擦脸上灰,嘴角往上一翘,说:“老哥,我叫苗德功。”
“好名字!”老兵顿时来了精神,语气轻快地打趣道:
“‘瞄得准,立战功’,苗——德——功,这名起得妙啊!”

苗德功一听,眼睛立刻亮了,照着老兵胸口轻轻来了一拳:
“老哥,不光嘴巧,脑子还快,挺有意思!”
老兵稳住身形,被这一拳打得纹丝未动,脸上却依旧带笑。
他似乎很享受这份“老哥”的称呼,不紧不慢地问:“你在炮兵团干了几年了?”
苗德功一挺胸,毫不犹豫地答道:“十年了!我可是老炮兵!”
还信心满满,说打石家庄的时候,要露一手给他看看。

老兵没有说太多,只静静听着眼前这个年轻战士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的“战绩”。
到最后,老兵竟然开口说要让他当个官,毕竟十年炮兵的人才可不好找。
一听这话,年轻人笑了,他是俘虏,怎么可能当官,而且以前他当了十年也没轮到他,所以他只是说:“老哥你比我还能吹!”
他哪里知道,眼前这位“老哥”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朱德总司令。

聊天还没结束,一个身形高大、神情紧张的军官快步穿过阵地,一眼看见了坐在炮边的那位“老哥”。
立刻快步走上前,嘴里喊道:“老总,您在这儿啊?我到处找您!”
这一嗓子,就像一枚炮弹在苗德功脑海里炸开了。
他下意识转头,盯着一脸焦急又恭敬的军官,又看向自己刚刚还拍过胸口、讲过“我要露一手”的“老哥”。

“老总?”他脑子一懵,一时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而那“老哥”却只是淡淡一笑,起身拍拍裤腿上的灰,随口问:“什么事?”
“是炮兵大会,等您研究步炮协同作战呢。”军官一边说一边拉起朱德的胳膊,显然事态紧急。
朱德本来已经迈出脚步,忽然又停了下来,似笑非笑地回头,看了苗德功一眼,慢条斯理地对那位军官说:“要不,把刚才那位小同志也叫过去,他有点意思。”

军官明显一愣,但也没多问什么,只点了点头,快步往回走。
苗德功仍呆在原地,把方才自己讲的大话——“炮兵阵地我一定炸个干净”、“十年老兵,要让弟兄们开开眼”——脸颊顿时燥通红。
会议室设在一间简陋却宽敞的屋子里,朱德一手插着兜,另一只手随意一挥:
“苗同志,过来聊两句。你刚才不是说,准备露一手吗?说说你的主意。”
屋子里瞬间安静了一秒,几位军官也好奇地看向这个陌生面孔。
苗德功强自镇定了一下,清了清嗓子,说:
“我……我想的是,这炮兵阵地不能只当个支援,要主动出击、提前设伏,等敌人靠近,我们先行轰炸机场,再锁住他们退路。”

朱德听着,频频点头,嘴角一直挂着笑意,缓缓问了一句:
“你加入解放军多久了?”
“十天。”苗德功低下头,小声回答。
“那你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把枪口对准真正的敌人?”
苗德功没犹豫,他点头的力道仿佛要把自己整个脑袋点掉。
他知道,自己吹过的牛,眼前这位“老哥”,真的要让他去实现了。

苗德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他被正式任命为炮兵团的参谋长之后。
朱德的那一句话,让苗德功感到既震惊又激动:
“我会向军委提出,让你正式担任参谋长。”
参谋长,居然是他?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曾经的国民党俘虏,竟然会有机会获得解放军最高指挥官的认可。
朱德说得轻松,可苗德功却知道,这份信任背后隐藏着的,是无数前线战士的期望,是一次战争的命运。

他顿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迫感,既然总司令给了他这个机会,他便不能辜负这份期望。
其实苗德功也有点怀疑自己——自己真的有能力去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吗?
毕竟,自己才刚刚加入解放军十天,几乎什么都不懂,甚至连军中的规矩和操作流程都没有完全熟悉。
而且,他一直都是一个在战场上凭着直觉和经验拼搏的士兵,没有真正系统地接受过高层指挥的训练。
如此一来,自己真能胜任参谋长这个职务吗?

可当他抬起头,视线落到了朱德的身上,那个一直与他亲切交谈、没有半分官架子的人。
苗德功突然想明白了:总司令不仅仅是看中了自己的炮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能够迅速适应和学习的能力。
朱德之所以信任自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

既然总司令给了他这份荣誉和责任,那么他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履行,努力学习、尽快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官。
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吹牛”的俘虏,是一个能够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真正战士。
“吹牛”到“真本事”石家庄的战火如期而至,解放军的炮兵团在朱德的指挥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迎接这场决定命运的战役。
战前的几天,苗德功依旧忙碌在指挥所与阵地之间,默默观察、学习和总结。

战役的前几天,解放军炮兵团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利用炮火掩护步兵进攻,并摧毁敌人的防线。
作为参谋长的苗德功,首先做的就是规划战术。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吹牛”,而是把自己对炮兵作战的所有经验和知识都用到了战术布局中。
为了让炮兵准确打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苗德功和他的参谋团队多次勘察战场,研究敌方的阵地布局。

根据敌人的弱点,苗德功指挥炮兵团精确调整炮火的角度和弹道,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击中目标。
随着战斗的逐步展开,苗德功的指挥渐渐展现出了独特的效果。
第一轮炮击后,敌军的防线出现了明显的漏洞,步兵迅速展开进攻,成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苗德功在指挥所中并未露出过多的喜色,只是继续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后续的火力支援。
几天后的关键时刻,敌人的反攻如期而至。

这一波反攻,敌人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重型火炮,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解放军的阵地。
苗德功保持着冷静,他并未急于回击,而是首先分析敌人的战术意图,研究敌人反攻的路线。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调整炮兵阵地,将火力集中在敌军反攻的主要方向。
这一次的火力打击,直接摧毁了敌人反攻的核心力量。
解放军趁势追击,成功地打击了敌人。
苗德功站在指挥所内,看着眼前逐渐展开的战果,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他没有辜负老总的信任,他做到了。
从今往后,他要继续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在解放军的旗帜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人民打下这片自由的土地。
这一次,苗德功从“吹牛”到“真本事”,从一个懵懂的俘虏,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