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场上,有句老话叫“不怕对手强,就怕队友坑”,这话放在勇士队的更衣室里,库明加肯定深有体会。最近一场背靠背对阵雄鹿的比赛,库里没上场,吉米·巴特勒带队打出一波16-0的逆袭,但赛后大家讨论的焦点却是波杰姆斯基那两记关键三分。反观库明加,他在短短4分钟内6投仅1中,还因为恶意犯规和走步失误,直接葬送了球队的优势。他的表现简直把勇士的团队篮球变成了“一个人拿球,九个人紧张”的闹剧。
令人疑惑的是,科尔教练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选择信任波杰姆斯基,而不是给天赋出众的库明加再次上场的机会,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吉米·巴特勒用罚球稳住局面时,库明加垂头丧气地坐在板凳上,毛巾遮住半张脸——这一幕几乎概括了他整场的表现。勇士首节凭借流畅的配合领先10分,但库明加上场后却成了“进攻黑洞”:他在弧顶硬扛字母哥被盖帽,强突特伦特时走步失误,还无视追梦的要球执意单打。不到4分钟,分差从10分缩小到2分,他不仅浪费了队友创造的空位机会,还让雄鹿轻松打出了反击。
第三节的情况简直让人无语。库明加替换波斯特上场后,勇士立马被雄鹿打出一波21-8的高潮。他先是一次无球犯规送给对手罚球机会,接着又走步失误让球队陷入被动,情绪失控的他差点把这场关键的赛季转折战变成“库明加失误集锦”。整场比赛,他10次出手只拿到10分,正负值-11全队最低。而被他“照顾”的字母哥,光封盖就贡献了两次——这哪是新人敢打敢拼,简直是给对手白送福利。
库明加还在依赖身体素质时,波杰姆斯基已经展现了用智慧打球的能力。这位被球迷昵称为“波姐”的二年级球员,本场比赛三分球7投4中,拿下17分和7个篮板。他最关键的两记三分球都是在雄鹿队追分时命中的——一球是通过绕桩接应巴特勒的助攻,另一球则是从弱侧跑位接到格林的横传,出手速度之快仿佛开启了加速模式。科尔赛后评价他“能感知比赛”,这正是他那种与生俱来的预判能力:防守时提前卡位导致利拉德失误,进攻时总能出现在传切路线的终点,甚至连抢篮板都善于抓住对手卡位松懈的瞬间。
他融入体系的方式尤为出色。当勇士在上半场掀起进攻浪潮时,他多次通过无球跑动切入篮下得分,并接连命中三分,给对手造成巨大打击。与库明加那种“拿球就意味着战术结束”的单一打法不同,波杰每次触球都像齿轮般精准运转,将科尔的传切战术演绎得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多变。
这场较量清晰地展现了两类年轻球员的发展轨迹。库明加虽然具备出色的弹跳和臂展优势,但他的场上决策能力仍显稚嫩。第三节那次明显走步,他完全有机会将球传给底角空位的队友,却固执地选择与防守者硬碰硬,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移动了中轴脚。
波杰姆斯基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作为一名曾被质疑运动能力不足的白人控卫,他凭借出色的战术意识和精准的时机判断,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成功开辟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科尔的决定其实早有预兆。库明加还在过度依赖身体素质、浪费潜力的时候,波杰姆斯基已经凭借扎实的技术稳稳占据了轮换位置。数据显示,波杰在场时,勇士的进攻效率显著提升,而库明加的出场却让球队的进攻节奏大幅下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库明加还在抱怨和发泄负面情绪时,波杰仅用29分钟就抢下了7个篮板——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库明加、佩顿和桑托斯三位锋线球员的总和。
要在休赛期争取顶薪合同,库明加必须彻底改变打法。他需要学习波杰在突破分球时如何精准找到45度空位的技巧;还得通过战术演练,理解为什么自己持球时队友会陷入停滞;更重要的是向巴特勒取经,掌握老将如何通过制造犯规来稳定军心的诀窍。
勇士队的管理层或许应该让库明加参加一个专注于无球跑动的训练课程。与其让他在持球进攻中不断碰壁,不如将他培养成一名擅长空切进攻的球员——就像西亚卡姆在猛龙队时那样,依靠快速切入和二次进攻得分,这样至少不会破坏球队的整体战术。在勇士的战术体系中,懂得如何跑位的角色球员比单打独斗的明星球员更有价值。
有一天,当库明加学会像波杰那样,投篮前先观察队友站位,金州的球迷可能会恍然大悟:“科尔教练并非偏袒,他只是比我们早三年领悟了篮球的本质——场上较量不靠谁跳得高,而是谁打得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