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淮安人一直根深蒂固地认为周总理是淮安人,然而,外界一直传言,总理并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
周总理自12岁那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一直没有回过故乡淮安。这是事实。

周总理曾三次要求当地政府拆除他的故居,三次被当地官员委婉拒绝,这也是事实。
故,民间有也传言,说是周总理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
淮安人说,总理日理万机,脱不了身回故乡。事实上,历史上总理是有机会回去的,但思前想后还是没有踏进故乡的土地。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周总理率团搬进了南京的梅园新村办公,南京距淮安仅仅二三百里路,回去很方便,那么总理为什么不回去?
那时,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周总理一生中对靠剥削劳动人民血汗而发家致富的恶霸土豪疾恶如仇。而周氏家族的周家和总理万婆家的万家,都是名望贵族,一旦回去,他们都会找总理庇护,影响地方工作的开展,故没有回家祭母。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对外宣称自己是浙江人?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
周总理不称自己淮安人有多个原因,主要原因是家乡人曾经对他的冷漠让他记忆犹新。1963年7月22日,周总理在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所作的报告中提到:“我参加革命的时候,一个亲戚也不来找我。解放后,来到北京,当了总理,都来了,有100多人。”
1964年6月,周总理在京剧现代剧座谈会上说起:“对亲属问题,建国以后我就下了个决心。我说,我那个家暂时不要回去。为什么?我是个封建家庭出生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见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处吹嘘,他说他是总理的什么人,那个地方就受压力。”
通过这两桩事,可以看出周总理不回淮安的主要原因了。

周总理在淮安有一处老宅,担心过世后,地方政府会建建成纪念馆供人参观,这是他非常反感的。他曾三次要求拆除他的老宅,但被地方政府巧妙地“应付”过去了,直至保存下来。
第一次要求拆除时,县委称他的亲属住在里面;第二次要求拆除时,县委称里面住着贫下中农;第三次要求拆除时,县委称房子已成了国家财产了。故,总理故居完好保存下来,修缮成了现在的“周恩来纪念馆”。
如果总在世,看到每天这么多崇拜他的人去参观他老人家的纪念馆,或许会大发雷霆。不过,却见证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