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月船一天走8米,玉兔号972天走100米,中国技术不行?

尖锋讲识堂 2024-07-10 16:17:23

2023年8月,印度的“月船3号”探测器成功执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月任务,并在一天内行走了约8米。

这一成就迅速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有一些媒体将其与中国在2013年成功登陆月球的“玉兔号”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的技术可能不及印度。

单纯从表面数据来看似乎“月船3号”确实表现出色,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首先,让我们来详细了解“月船3号”的探月任务及其背景。

“月船3号”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执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进一步探索月球表面并收集科学数据。

2023年8月23日,“月船3号”在月球南极附近成功着陆,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着陆的国家。

印度也非常高兴,虽然落点精度与预设不太一致,但也自豪地称自己是“首个降落月球南极地区”的国家,这一点,比我国嫦娥六号早了近一年,确实展示了印度在航天技术上的过人之处。

在着陆后的几个小时内,“月船3号”迅速与地球上的指挥中心建立联系,并开始在月球表面移动,进行物质采集和摄影任务。

到9月2日,“月船3号”探测器已经行走了超过100米,平均每天行走约8米。然而,由于电力不足,“月船3号”随后进入了休眠状态。

对比之下,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就慢多了!

中国的首个月球车“玉兔号”,在月球上走动100多米,前后足足用了972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是中国技不如人吗?

其实,玉兔号跑得更慢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有更加繁杂的任务。

玉兔号2013年12月就登陆月球了,时间要比印度早了大约10年,着陆地点在虹湾区。

这一地区虽非南极,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科研价值更高。

在这个直径约160公里的巨型陨石撞击坑内,地势平坦,适合着陆,并且未被其他国家探测过,玉兔号携带的月球雷达正好派上用场!

应用先进的月球雷达系统,玉兔号深入探测10米到30米深的月球土壤结构,甚至深入地表以下100米,都不在话下。

这一复杂任务对电力需求极高,所以玉兔号之所以行走速度较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承担了更为繁重的探测任务,雷达系统的持续运行消耗了大量电力,导致玉兔号就走不远了。

另一方面,受制于月球的极端昼夜温差和太阳能供电的局限性。每当夜幕降临,玉兔号便要进入休眠状态,待27天后阳光再次照耀时才能重新唤醒。

这种工作模式虽然确保了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也间接增加了任务的耗时。

此外,玉兔号还曾因月球表面复杂环境导致内部异常而一度陷入困境,进一步限制了“玉兔号”的活动时间和行走距离。

相比之下,“月船3号”的任务更集中在较小范围内的物质采集和拍摄任务,电力资源主要用于移动,因此行走速度较快。

印度选择在月球南极的昼间进行探测,在黑夜来临前完成主要工作后进入休眠状态,这种任务安排也使得探测器的移动效率更高。

简单来说就是印度“月船3号”任务简单难度低,主打雷厉风行,中国的“玉兔号”则是慢工出细活,开展了一系列深层探测。

印度月船3号以快速行进和广泛拍摄为主,在昼间集中进行探测,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能源快速完成任务;而中国玉兔号则更注重深度探测和科学研究,通过搭载先进仪器对月球进行精细分析。

一个是移动探测器,一个是综合的科学实验平台,任务目的不一样,实际上比较行进距离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当然,我国也在开发行进距离更远的月球探测器,“玉兔二号”探测器,在2019年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艾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着陆,并在2022年累积行走了1239.88米,成为人类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印度的航天技术在最近几年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不容易。

但希望印度能实事求是,不要总想和中国搞比拼,自己的航天预算有限,连中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未来拿什么和中国比?

0 阅读:669

尖锋讲识堂

简介:热门事件点拨,网罗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