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湖,93.6%归蒙古国,6.4%归中国,隔着地图看都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事情要从清朝说起。满清入关后,把内蒙和外蒙都纳入了版图,但外蒙一直跟中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清朝倒了,外蒙立马嚷着要独立。民国政府忙着自 救,苏联和日本一个搅局、一个扶持,外蒙直接走到了分家这一步。蒋介石1945年签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外蒙的独立给坐实了,贝尔湖也成了蒙古国的囊中之物。等新中国成立,重新谈判边界,结果谈了8年,才争回了6.4%的贝尔湖水域。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蒋介石的“无奈让步”
1945年,蒋介石为了换取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支持,签下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里,蒋承认了外蒙的独立。为什么?因为苏联握着大东北的主动权。蒋介石当时的算盘是,先稳住苏联,解决日本问题,再对外蒙问题秋后算账。但现实打了他的脸。苏联扶持蒙古国,东北也没守住,国民党内战还输了个底朝天。失去外蒙的锅,蒋介石背定了。虽说当时他确实没什么选择,但这一步棋,直接把贝尔湖推给了蒙古国。
2. 苏联的“两面手段”
苏联在外蒙问题上,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早在1921年,苏联红军就帮着蒙古人民党搞革命,扶持外蒙独立。到了1945年,苏联更是直接把外蒙当成了谈判筹码,逼蒋介石就范。条约一签,苏联又在蒙古国背后撑腰,军事、经济全方位支持。可以说,贝尔湖问题的本质,是中苏博弈的缩影。蒙古国不过是个棋子,贝尔湖更是苏联布下的局。
3. 新中国的现实权衡
新中国成立后,边界问题成了大麻烦。贝尔湖本来就在中蒙边界上,绝大部分都在蒙古国境内。1954年开始谈判,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百废待兴,让中方只能尽量争取一小部分。1962年的《中蒙边界条约》定下来了6.4%的湖面,说实话,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结果了。要不是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能连这6.4%都争不回来。
贝尔湖的问题,说到底是历史遗留和国际博弈的结果。蒋介石的妥协、苏联的算计、新中国的努力,三者共同决定了今天的格局。贝尔湖虽小,但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坚持。这一湖水,注定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