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马拉松野鸳鸯事件后续:更多照片曝光,公司辟谣,拍摄者回应

阿打发 2025-03-26 11:06:23

3月23日的无锡马拉松赛事上,一段拍摄于起跑区的视频意外引发全网热议。

画面中,一位约60岁气质儒雅的男性跑者将右手自然搭在约30岁女性跑者的肩头,两人面对镜头时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男性迅速收手并拉开距离,女性则低头羞涩微笑。

这段15秒的短视频经过网络裂变式传播,演变出多个版本解读,相关话题阅读量在48小时内突破3.2亿次。

“爷孙说”与“野鸳鸯说”的舆论拉锯战在社交媒体上演。

支持前者的网友认为马拉松赛场常见家庭组合参赛,两人佩戴同款运动手表、使用相同型号运动耳机等细节被解读为亲属关系的证据。

反对者则指出,视频中男性收回手臂时的条件反射、女性整理衣领时显露的婚戒等细节,暗示着非正常关系。

赛事现场流出的更多影像显示,这对跑者在全程42.195公里中始终并肩而行,在35公里处十指相扣冲刺的画面被多位赛道摄影师捕捉。

随着舆情发酵,涉事男性被指认为某上市软件公司名誉董事长陈某。

网络对比图中,陈某的耳廓形状、法令纹走向等生物特征与视频当事人高度吻合,其公开行程与马拉松举办时间的矛盾更引发猜疑。

3月24日深夜,涉事企业发布加盖公章的正式声明,强调“陈某先生赛事期间全程在广东主持董事局会议,有完整会议纪要及监控录像为证”。

值得关注的是,声明特别援引《民法典》第1019条,警告传播不实信息者将承担民事责任,这在企业公关实践中颇为罕见。

拍摄者张某的后续处置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困境。

这位25岁的短视频博主在隐藏原始视频后,通过直播形式进行说明:“当时只是记录跑马氛围,没想到引发人肉搜索。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有责任避免素人遭遇网络暴力”。

其账号后台数据显示,原视频隐藏前播放量已达8700万次,衍生出的二创内容超过2.1万条。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即便在公共场所拍摄,若画面可能对特定个体造成重大影响,仍需谨慎处理传播边界。

赛事承办方无锡市体育局在25日的媒体通气会上强调,“组委会严格执行中国田协《马拉松赛事组织规范》,对选手间私人关系无审查权限”。

这种表态背后,折射出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挑战——当数万人聚集的公共空间遭遇自媒体时代的放大效应,如何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涉事两位跑者的芯片计时数据显示,他们以5小时23分完赛,这个成绩在45-60岁年龄组中位列前28%,证明其确属长期训练的严肃跑者。

心理学专家分析,该事件的病毒式传播契合“禁忌猜想”的社会心理机制。

年龄差超过30岁的异性组合、马拉松这项考验意志的极限运动、公共场所的亲密举动,这三个要素叠加触动了公众的多重敏感神经。

商业品牌研究机构监测发现,事件发酵期间,“中老年运动装备”“情侣跑马攻略”等关键词搜索量激增300%,某运动耳机品牌因疑似当事人同款,单日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截至3月25日晚,两位当事人仍未公开露面。

法律文书显示,无锡当地法院曾在2023年审理过类似案件,某企业高管因马拉松赛事中的合影被造谣,最终获赔精神损失费12万元。

这起事件最终走向,既考验着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治理水平,也衡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尺度。

正如体育社会学家所言:“马拉松本是展示生命力的舞台,不该沦为道德审判的角斗场。

我们既要守护跑步的纯粹,也要警惕镜头异化为伤人的利器。”

1 阅读:144

评论列表

思念

思念

2
2025-03-26 11:29

[赞][赞][赞]

阿打发

阿打发

阿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