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8岁离休后又收到中央任命,71岁成为上将,2009年去世享年92岁

樊梦琪啊 2025-04-01 16:55:20

在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众多英雄人物脱颖而出,战功卓著者比比皆是。他们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多次立下非凡功绩,共同构筑了共和国的坚固防线。

他于13岁那年踏入军旅,至73岁转为二线工作,整个军事生涯长达六十年。期间,他曾两次担任大军区的重要领导职务,肩负重任,地位显赫。在全体军官之中,他的经历极为特殊。

68岁那年,他正式离职休养,按常理来说,应当是开始享受悠闲生活的时候了。

然而,接到中央的指示后,他立即响应,再次踏上旅途。

71岁时,他荣获上将军衔,直至92岁逝世,一生致力于军旅生涯,始终坚守战斗一线。

【十三岁参军】

王诚汉,1917年12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现今称为红安县),家庭背景贫困。

家庭贫困,我的父亲是一位朴实且勤劳的农民,而母亲性情温和,肩负起了家庭中最沉重的生计压力。

王诚汉回想起往昔,母亲总是处于不停歇的劳作之中,直至深夜,纺车依旧在发出轻柔的声响。无数个夜晚,伴随着纺车规律的节奏,他渐渐进入梦乡,而当清晨醒来,母亲依然在为家庭操劳。

儿时回忆里,母亲扮演着家中顶梁柱的角色,而那个家,常常与不易紧密相连。

1930年间,河口镇迎来了红军队伍,未见战火硝烟,先闻嘹亮歌声飘扬。

《红色战歌》在街巷中飘扬,少年王成河内心激动不已。

他毫不犹豫地自愿报名参军,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征途。那一年,他的年龄仅仅只有十三岁。

自此以后,他逐渐远离了故乡,与母亲分隔两地。

1931年年初,战争局势严峻,王诚汉未能返家共度春节。尽管如此,他的母亲心中始终牵挂着他。

春节假期结束后,她毅然踏上旅途,长途跋涉前往河口镇,目的是寻找自己的儿子。

然而,她并未察觉,王诚汉正有意识地回避着。

他忧虑母亲会说服他归家,唯恐脱下这身象征身份的军装。最终,他在远处看到了母亲的背影,但选择了默默无言,没有上前相认。

母亲期盼良久,终因未见而归。

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别离。然而,未曾料到的是,那次离别后,两人竟阴阳相隔,再难相见。

母亲抵达王家大湾后,时刻挂念着远在他乡的孩子。

她驻足于村落入口,目光投向遥远的大别山地域,迟迟没有转身离去。

得知红军队伍转移至山中,她心中的担忧愈发沉重,常常暗自垂泪,久而久之,身体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随后,她轻信了民间术士的不实之词,误以为儿子已在战场上牺牲,这一消息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经历连续失去亲人的悲痛,生活陷入贫困与疾病的双重困境,1936年6月,这位仅四十岁的女性,在寒冷且夹杂着细雨的天气里,默默离开了人世。

在她生命即将终结之际,她并不知晓,那位一度被流言蜚语所笼罩的孩子,实际上已晋升为红三十军二六二团的团长。

人生中最深刻的误解,不在于话语的错过,而在于无法共赴生死的遗憾。

1950年,王诚汉担任师长一职,他接到了前往朝鲜参战的命令。

在即将出发的前夜,他特地安排了两天的空闲,返回了久违的故乡。

站在母亲的墓碑前,他内心的悲伤如潮水般涌来,泪水滑落脸颊,哽咽着说:“母亲,我回来得太晚了,没能尽到孝道,真的很抱歉。”

【勇冠三军,铁血征战】

1931年盛夏时节,战争烽火四起,王诚汉初次踏入了战场的硝烟之中。

他在河口地区加入独立营,参与了对反动民团的军事行动。随着枪声的响起,士兵们奋勇向前,发起冲锋。

他猛地冲向一名体态臃肿的民团首领,紧紧抓牢对方不放。尽管敌人竭力反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他的勇猛无畏。

同伴迅速采取行动提供协助,成功将对手制服并捕获。

然而,这仅仅是序幕,真正的挑战与磨难,正静静地躺在未来的道路上。

1931年秋季,他加入红二十五军的行列,被分配至七十五师下的二二四团服役。

同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正式启程,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称号,向北方进发,开始了战略性的迁移。

敌军猛烈追击并设下重重封锁,其人数远超红军,达到数十倍之多。

11月26日,方城县独树镇的七里岗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激烈战斗,风雪交加中战斗正式爆发。

下午一时,冷风呼啸,周遭一片阴沉。

王诚汉及其同伴行军到达七里岗时,未发现前方有敌军设伏。

在风雪交加之中,敌军突然发起攻击,瞬间,山岗上响起了连绵不绝的枪炮声和激烈的呐喊声。

寒风呼啸间,子弹疾射而出,雪地之上,血迹斑斑。

先头部队的第一营遭受了重创,众多士兵牺牲,紧接着,第二营和第三营也相继被敌军包围。

王诚汉目睹着身旁的同伴,逐一被子弹击中,纷纷倒在了满是鲜血的地面上。

此刻,已至绝境,只能奋力一搏。

他挥舞着大刀,大声命令:“战友们,先攻击马匹的腿部,随后再对付敌人!”

命令一出,他便率先挺身而出,冲向战场。

利刃闪耀,一匹匹战马悲壮地倒下,敌方骑手坠落,随即被红军士兵迅速击毙。

战场上遍布着血迹,同伴的遗体散落各处,脚下的雪地已被鲜血深深浸透,变成了暗红色。

敌方进攻持续猛烈,炮火全面席卷防御区域,他全身沾满鲜血,伤痛已无知觉。

此刻,徐海东指挥的第二二三团从左翼发起突然攻击,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红军战士英勇抗争,直至耗尽所有力量,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七里岗,变成了一片遍布遗骸的战场。最终,敌人被成功抵御,然而红二十五军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牺牲。

战役终结之时,遍地遗体散落,周遭充斥着血液的刺鼻气息。枪炮之声沉寂,仅余风雪在低声呼啸。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激战。它毫无预兆地爆发,异常残酷,艰难无比。

1936年6月,毛泽东主席正式发布指令,委派王诚汉担任红军第三十军第二百六十二团的团长职务。

19岁的他,已历经诸多战斗,凭借战场上无畏的冲锋陷阵,迅速获得了人们的注意。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枪林弹雨,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抗战期间,他所率领的部队因勇猛无畏而知名,民众为他起了个别名——“猛虎部队”的指挥官,名声在外。

1944年,时年27岁的王诚汉被任命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三十五团的指挥官,他带领部队深入豫西地区。

首场战斗,即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位于河南登封与白粟坪交界地带的小金石堡,是一处由坚固岩石构筑的要塞。日军利用此地形的险峻进行防守,使之成为豫西地区抗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点。

占领该地是前进的首要步骤。王诚汉勇于尝试新方法,指挥突击队员将棉被覆盖在桌子上,创造出简易的防护装置,仿佛“简易装甲车”,直面敌人的机枪扫射,不顾子弹如雨般落下,持续向前推进。

在战场上,战斗声震耳欲聋,枪声不绝于耳,人员伤亡惨重。八路军英勇无比,攻势猛烈,不断向前推进。日军节节败退,无法抵挡,最终只能无奈选择投降。

此次战役,在豫西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

民众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消息:“有八路军抵达,王团长率领的‘猛虎部队’也已到达。”

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猛虎部队”参与了超过200场战斗,成功消灭了接近6000名敌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激烈的战火中开辟了一片位于豫西的抗日根据地。

然而,他的战斗领域并不仅限于豫西地区。

王诚汉的一生,都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历经无数战役远非百战可比。他参与了整整1308场战斗,每场都勇往直前,冲在最前线。面对密集的枪炮火力,他从未有过丝毫畏惧或退缩。

他认为,在战场上,无畏才是最坚实的防御。无论敌方炮火多么猛烈,进攻如何凌厉,都必须勇于迎战。只有勇敢,才能把劣势转为优势,抓住战斗的主动权。

1950年,朝鲜半岛冲突升级,中国东北地区边境局势趋于紧张。

当时,王诚汉正处于南京军事学院进修阶段,突然接到军事调令,他即刻响应,返回部队,接任第181师师长一职,紧急前往前线。

1951年春季的4月份,第181师部队行军至朝鲜半岛伊川东南部区域。

战争形势严峻,志愿军指挥中心正紧锣密鼓地规划第五次军事行动。

战争迫在眉睫,王诚汉指挥部队接管了铁原西南的防御位置,负责阻挡美军第25师及土耳其旅的北上进攻。

16日至19日期间,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势,炮火不断轰击我方阵地。志愿军战士们坚决抵抗,成功抵挡了敌人七次突击。

战斗仍在持续,他再次接到命令,负责守卫541.9高地及大松亭里区域。数日之间,敌人组织了十多次猛烈进攻,但均被我方成功防御。

战场上,炮火连天,遍地遗体。他的队伍,抵挡住了最为猛烈的进攻,保住了战略要点。

在八月,王诚汉被提拔为第16军的副军长一职。

第二年9月,他转任至第60军,担任副军长一职。

战场局势僵持不下,和平谈判背后政治博弈激烈进行。志愿军总部策划了一项策略,意图通过军事行动推动谈判进展,于是在1953年5月,发动了夏季攻势作战。

第60军接到命令,在北汉江东侧至边岩洞区域,对南韩军队发起了强有力的攻势。

七处关键防御位置,进行了十三轮反击行动,成功抵挡了敌军八十四次连排级以上规模的进攻,共消灭敌人一千七百多名。

战事逐渐升级,他引领队伍持续前进,对方形山和海拔883.7米的高地展开了猛烈进攻。

8837高地之战,被奉为军事上的典范案例。

志愿军成功消灭南朝鲜军一个团的大部分兵力,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首次实现了对敌方整团建制团级单位的大规模歼灭。

战后,指挥官许世友轻拍王诚汉的肩头,赞许道:“这场战役打得出色,彰显了六十军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我们的威名,其他部队将会对我们刮目相待。”

【两次离休,71岁成为上将】

1985年秋季,中国军队实施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调整,涉及百万人员的缩减。

这一年,68岁的王诚汉结束了他在成都军区的司令员职务,步入了离休生活。

由红军小战士成长为上将指挥官,他在军旅生涯中度过了漫长的55载春秋。在告别军队的那一刻,尽管心中早有预料,但依旧难以抑制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在13岁那年加入了军队,从此军队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诚实地说:“突然离开战斗岗位,确实感到有些不习惯。”

然而,对他来说,革命事业永远不会到达终点,它只会不断迎来新的开端。

同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指定王诚汉担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一职,并且获得党中央核准,同时担任军事科学院党委书记。

于是,他再次整装待发,迎接新的任务。

从领导前线作战部队到掌管军事科学院,他的角色转换了,所处的战场环境也变了,但肩负的职责依然未改。

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致力于推进军事理论的探索工作,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策略支持。

四年时光,转瞬即逝。

1988年,时年71岁的王诚汉获得了上将军的军事职级。

这是对他军人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也是国家对老一辈军事将领杰出成就的认可。

两年后,73岁的他,同众多功勋累累、备受尊敬的老将军一起,平静地转为幕后工作。

革命事业犹如一场长跑接力,完成自己的赛段后,应当把接力棒传递给年轻一代。

卸任之际,他与院长郑文瀚联手编写了《军事科学院四年多来的工作概况》,对过往岁月进行了回顾与概括,并对军事科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离开管理职位后,王诚汉步入了平静且有规律的日子。

他常提及这样的理念:“每日三笑可养颜,七八分饱保青春。若问留住春光法,淡泊宁静胜灵丹。”这构成了他的处世之道,也是饱经战火洗礼与人生风雨后的深刻体会。

他亲历了红军的长征之路;在抗日战争中,他奋勇杀敌;解放战争时,他冲锋在前;抗美援朝期间,他则坚守在祖国的边疆。

他经历了国家由动荡步入复兴的过程,并且亲自参与了人民武装力量由小变大的重要阶段。

1998年7月,他荣获了一枚一级红星功勋奖章。

这是老将军军事生涯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军队对他的深深尊崇。

2009年11月20日,王诚汉在北京去世,终年92岁。

这位历经战争洗礼的老兵,最终平静地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人生的旅程中,河流持续流淌,最终汇入海洋。

【参考资料:】

王诚汉:大别山孕育的铁血军人王诚汉,一位源自大别山区的杰出将领,他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勇气。姜林林为我们讲述了这位将军的传奇经历。王诚汉自幼在大别山区成长,那里的艰苦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大山赋予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他从小就明白了奋斗的意义。他没有因为出身贫寒而放弃梦想,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投身军旅。在军队中,王诚汉以铁血著称。他对待训练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和士兵,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取得胜利。他的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敌人的敬畏。王诚汉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更是一个心系士兵的好领导。他关心士兵的生活,经常与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从大别山区走出的王诚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成为了军队的佼佼者。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军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诚汉的一生,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位铁血将军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1 阅读: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