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唯一将80%的资产捐助教育的慈善事业的富豪,被人誉“百校之父”,他自己称:留争给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代

村人说史实 2019-01-12 18:55:22

说起田家炳,有人说他正如《孟子》中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田家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在去年的时候去世了,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严格要求下一代,把总资产的80%都用于善事业。尤为令人感叹的是,田家炳对下一代严加教导,他自己经常说,留财富给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全家福

田家炳,上世纪初出身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门第,他一辈子热衷于捐学助教,与他艰辛苦难的少年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没有读完初中就被迫辍学了,这是他一生的心结。

童年时期的田家炳聪颖好学,成绩优异,不幸的是就在他16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垮掉了,使本来小康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这个苦难的少年只好放弃学业,小小年纪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和苦涩,跟着亲戚朋友开始做生意来维持一个家庭。

然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各地割据,交通瘫痪,流通堵塞,在家里做生意并非易事,便选择到国外闯荡,于是,他凭借“宁让人负我,不让我负人”的经营理念,做生意真诚朴实,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打开了市场。

田家炳的工厂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到印度尼西亚进行树胶贸易,在这里打开了新局面,他创办了“南洋”和“超伦”两个大厂,由于经营得当,财富迅速聚积起来。

同时,他回到自己的祖国,在香港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其宗旨是“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用教育来振兴中国,让中国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为了捐赠教育,田家炳不顾子女的反对,卖掉住了37年的豪宅,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起因是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后,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为减少,能周转的资金已经很有限了。

当时,田家炳已经承诺捐赠了多所学校,受赠方甚至做好了捐赠款使用计划。承诺了就要按期履行捐赠。但当时基金会实在经济拮据,子女们也没有人同意。

为了尽快兑现捐赠,田家炳只想着房子尽快出手,他卖房的价格比当时市场价打对折还便宜。买方知道后十分感动,最后加了300万买下豪宅。豪宅转手后,田家炳带着太太搬进一间附近出租屋,面积不大,“物尽其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田家炳和太太曾经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豪宅。

田家炳个人生活简朴,在物质上没有太多追求。 他没有专车,坐地铁上下班。他认为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

同时,田家炳还是个低调行善之人,因他热衷公益事业,有人推荐他当全国政协委员,他婉拒了;凡是他巨额捐赠的地方,包括他的家乡,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他也极少在媒体露面。

今天,田家炳虽然离开了我们,他一生艰辛创业,生活简朴,诚信为人,热心慈善事业,更是重视教育捐赠,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时代楷模。

套用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而田家炳为了公益慈善事业,把自己由富人捐成了穷人,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他虽然去世了,却永远活在曾经受过他帮助人的心中。

1 阅读:10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