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始于康熙时期,康熙亲政时平定三藩标志着盛世的开始。康熙是一位极其聪明且综合素质极高的皇帝,他有力地强化了中央皇权,削减了地方势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颁布了相关制度,使得民生得以休息。
康熙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另一方面,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康熙还充分利用秘密访查、秘折上奏等方式以秘治秘,力求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控制。
为了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康熙在康熙九年重设翰林院。翰林院由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员组成。康熙通过严格的考试,将高士奇选拔到身边,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翰林院的掌控。
康熙还重视人才选拔与培养,通过科举考试、举荐贤才等多种方式,选拔出一批批优秀的官员,为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康熙注重对官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在整顿吏治方面,康熙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他还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施政纲领,内容涵盖敦孝弟、笃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隆学校、黜异端、讲法律、明礼让、务本业、训子弟、息诬告、诫匿逃、完钱粮、联保甲、解雠忿等方面,以教化为先,力求化民成俗。
康熙深知民生的重要性,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他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鼓励开垦土地,将清廷官员从百姓手中抢来的土地如数归还,用免除赋税的办法鼓励开垦,对开垦后的田地允许归开垦者所有,并在法律上加以保护。同时,自愿开垦的农民还能得到朝廷政策的扶持,不但可以免除税收,还会将耕牛、种子借与农民。清政府把整饬吏治与奖励垦荒结合起来,增加了耕地面积,到康熙末年,全国耕田面积比顺治十八年增加了 174 万余顷,超过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耕田面积。
康熙还非常关注兴修水利,他深知预防、整治自然灾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断了南北漕粮的交通要道。康熙在宫中柱子上亲手写下 “三藩、河务、漕运” 六个大字,把治理黄河作为重要任务。他任命能臣总督河道,如靳辅被提拔为河道总督,全权负责黄、运两河修守以及维持黄、运地区的秩序。康熙还亲自研究治河方案,一再谕令河臣进呈河图,在宫中时时研读河图与治河之书,亲自探究治河之道,并经常与大学士、九卿等朝臣阅图议事、筹议良方。此外,康熙亲自督导,六次南巡,亲临河工,了解河情,指授方略。康熙治理黄河,变水害为水利,不但保障了国计民生,而且对各地经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康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 “藏富于民”,减轻百姓负担。他鼓励开荒,规定全国新耕种的土地十年之内不收税,三藩之乱后又重新规定新开发土地六年之内不税收。还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迁徙,如 “湖广填四川”。国家还给穷苦百姓提供耕牛、种子等,鼓励百姓开荒。康熙中期,出现了 “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的局面。此外,康熙推行 “更名田”,将明朝藩王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大大缓解了全国的土地矛盾。
康熙皇帝认为全国财政收入非常充足,于是给全国百姓减少税收,实行 “藏富于民”。赈灾分为直接的赈济和蠲免赋税。康熙皇帝修改了成灾标准,凡被灾六分以上者才称为 “成灾”。地方官员不准对灾害隐瞒不报,如有发现就严格处理。赈济主要分赈米和折赈两种,康熙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府州县建立米厂,就近救济,减少粮食运输的浪费。清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建立全国性救济系统的王朝。折赈就是对灾民发放钱财。蠲灾就是根据灾难的情况减免税收,康熙蠲灾的力度远远超过了具体规定,除了灾蠲之外,还有恩蠲、普蠲、荒蠲、逋蠲等,全国所有臣民都享受了蠲免收税的实惠。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康熙一共给全国百姓减少了 1.5 亿两的税收,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的。普蠲的大规模推行,有利于减少百姓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清朝进入 “康乾盛世” 阶段。
二、经济成就1. 财政收入增长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努力,清政府每年的赋税收入从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的 3200 万两左右,渐增为 18 世纪中期的 4300 多万两。乾隆时期,国库每年的白银储备都保持在 6000 万两以上,最高点达 81824044 两。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地丁杂税银、监课税银、关税银等收入较为稳定。在农业社会里,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体现了 “康乾盛世” 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相应的,清廷的国库存银也水涨船高,为乾隆皇帝的南巡及大兴土木等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2. 耕地面积扩大康熙二十四年,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全国耕地约为 10.5 亿亩,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从明朝初年到乾隆中期,中国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要归功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单产量的提高。清朝统治者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开垦土地,将清廷官员从百姓手中抢来的土地如数归还,用免除赋税的办法鼓励开垦,对开垦后的田地允许归开垦者所有,并在法律上加以保护。同时,自愿开垦的农民还能得到朝廷政策的扶持,不但可以免除税收,还会将耕牛、种子借与农民。清政府把整饬吏治与奖励垦荒结合起来,增加了耕地面积。
3. 粮食产量增加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粮食产量比明朝万历时期增长了一倍之多,全国粮食产量则增至 2040 亿斤。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 60 多亿公斤。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康熙即位之初,发现宫廷中的丰泽园内的稻田有一株水稻 “鹤立鸡群”,比其他水稻早熟 2 个月。康熙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收藏,不断试种,增加规模,培育出 “御稻种”,并在热河、天津、江南等地推广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单产量。雍正即位后,在河北一带大规模经营水田,培育出 “御田米”。乾隆年间,农业耕作技术达到历代巅峰,江南、湖广一带推行水旱轮作,个别地区推行 “三熟”,双季稻从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此外,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也为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国富民穷现象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民众生活贫困,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普通中国农户一年收入不过 32 两,年支出为 35 两,辛苦一年还要负债。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 11 镑,约合 33 - 44 两白银。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但民众生活水平却远低于英国农户。国富民穷的现象在康乾盛世中十分突出,这也反映了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
三、文化发展1. 文学领域诗歌方面:康熙后期的文士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王士禛为神韵派领袖,其诗追求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较注重反映现实。
小说方面:《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揭露和辛辣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的深刻现实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气氛浓郁,语言优美多姿,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 典籍编纂康乾时期,清政府编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的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不仅有力彰显了康乾盛世的经济丰饶与国家富庶,而且充分表征了这一历史阶段封建集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清统治者毁书亦多,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寓禁于征”,毁弃和肢解我国古代典籍多达 3100 种、15.1 万余部,销毁书版 8 万多块。
3. 思想禁锢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以朱子注释为准则;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禁锢了人民的思想。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 “沉寂” 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四、政治表现1. 君主专制加强康熙开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设立南书房,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控机要事务,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康熙通过对官员的严格考核以及对藩臬的掌控,力求整顿官场风气。他将 “大计” 中藩臬的条呈改为直接面呈皇帝,以便更好地监控官员。同时,康熙大力奖励清廉官员,如 “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等,树立清官形象,向世人表明贪腐只是小部分现象。此外,康熙还创立了密折制度,通过密折汇报,不仅可以监视官员,还能了解廉政问题。
雍正设军机处,为政府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大臣 “跪受笔录”,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宰相之实,可见清代对大臣的管制之严。
乾隆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三代帝王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访查、秘折上奏等方式以秘治秘,力求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控制。
2. 边疆巩固康熙帝削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二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清朝的西北边疆军事活动一直在进行,随军贸易的合法化与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为内地商民进入蒙古草原、新疆地区提供了合法依据。早期的随军贸易虽多为雁行式贸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坐商,满足了漠北喀尔喀王公的需求。康熙五十九年,清朝正式允许俄方至库伦互市,虽后停止,但内地商民与蒙古间的贸易一直存在。
乾隆帝有 “十全武功”,其中二平准噶尔,二平大小和卓,极大地拓展了清朝的疆域。乾隆时期,彻底平定准噶尔,收复我国西北地区将近 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乾隆认为如果西北地区的问题不解决,清朝将永无宁日,坚持作战,最终一举收复 21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将其取名为新疆。乾隆的 “十全武功” 还包括二平廓尔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二平大小金川,取消土司制度,解放农奴改置州县;平台湾林爽文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平定甘肃回部等,展现了清朝在边疆地区的强大统治力。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治举措,极大地拓展了疆域,巩固了边疆,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科技与艺术成就科技方面
清政府对天文学高度重视,从顺治到乾隆期间,命传教士制造并添加了不少天文仪器,同时出现了相关天文学术著作,还改善和编制了较为先进的历法。例如传教士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主持设计制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天体仪等,纪理安制作了欧洲风格的地平经纬仪。这些天文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西方的物理学知识在中国传播,康熙年间的学者戴震写有关于阿基米德定律的作品,传教士南怀仁著有介绍各种工程技术的作品《熙朝定案》,亦著有介绍西方光学知识的书籍《验气图说》和《形性理推》。这些著作为中国的物理实验和机械制造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清代有不少学者、匠师和科学家如黄履庄、黄履、孙玄球等对西方 “奇器” 进行研究和高度仿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物理实验和机械制造的发展。
绘画领域
康乾盛世时期绘画大发展,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扬州,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清代评论家因这群画家的行为和艺术皆与时俗不同而以 “怪” 称之,到了现代,学界逐渐以 “扬州画派” 之名将这群画家归类。扬州画派在中国文人写意绘画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画派诸家继承了文人写意画的传统,不受正统派主流画风的束缚,领异标新,独辟蹊径,在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上都有所创新,尤其在写意花鸟画方面表现最为引人瞩目。扬州画派对近两百年的写意画发展影响巨大,他们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容忽视。扬州画派的开启者和先驱石涛晚年在江苏扬州地区的活动,对于 “扬州画派” 的确立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石涛开扬州”,石涛成为 “扬州画派” 的先驱和开创者。
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有金农、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罗聘、陈撰、高凤翰、华嵒、边寿民、李葂、杨法等。他们高举 “借古开今” 的大旗,自成一体,师古不泥,关注平民,体悟生活,在追求文人性情的同时,营造出极强的装饰趣味,将峭拔孤傲的品格和闲淡温雅的艺术融汇贯通,满足了社会民众渴求的文人雅趣。扬州画派隐然成形。扬州画派以 “扬州八怪” 称著于世,他们以文人画的创作为主题,以大写意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流,题材、风格、技法、意蕴等各方面大胆创新,不拘于摹古,突出意象,直抒性情,为传统画风注入变革的活力。扬州画派的异军突起,突破了传统文人画 “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 的审美桎梏,主张 “笔墨当随时代”,通过笔墨来传达 “多直露,少虚伪,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 的艺术思想和 “宁拙勿妍,宁丑勿媚” 的审美态度。他们的作品既属于商人也属于文士,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社会,将谐俗精巧和朴拙奇异、惊世骇俗、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汇聚成美学理论,引领时代,感召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