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来
食积,又称伤食,也叫宿食,现代医学称之为“消化不良”,意思基本- -样,只是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不同罢了。
伤食一病,临床上经常见到,可能普遍认为此病多得之于小儿,所以也就归人儿科专著中去论述了。其实不然,就我临床中见到的病例,固然以小儿居多,成年人患此病者也不少。
伤食病情可轻可重,不一定都是“小病”。虽然此病一般危及不到生命,但患者的痛苦,实在是不比其他病为轻,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感触的。

《幼幼集成●伤食证治》说:“ 伤食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这虽然是针对小儿患者而言,但对成人患者也是相同的。治疗此病,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不同,常用的处方也不尽相同,只要对证,效果都是十分理想的。
我家有一个外用的按摩方法,用来治疗此病卓有成效,而且不用花钱,不用吃药,尤其对那些不能服药的小儿患者,真有“手到病除”的效果。今记录于此,希望后学者能不以其简而轻视之。
方法:取鸡蛋一个,去黄留清,把蛋清倒人碗内,兑入做豆腐的卤水一小酒盅(5~ 10ml),搅匀,令患者仰卧,脱去上衣,暴露腹部,术者每抓取蛋清少许放于腹壁上(我想是不是主要用来起润滑作用,抑或还有“透析”的作用?),将手掌平放于患者腹上,稍加压力,顺一个方向巡回按摩,3~5分钟,可再抓取少许蛋清放于腹壁上,重复上述动作。
约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随术者手动,即可听到患者腹中的声响(即肠鸣音),患者开始排气(放屁),腹胀明显转轻而愈。

[按]此方法得自家传,据母亲讲,新中国成立前,外祖父得了此病,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数日后,竟至委靡(可能是因脱水引起了电解质紊乱)。外公的父亲只好到数十里以外去请医生。半路上遇一熟人, 问何故如此匆忙?语之,熟人说:如此小病,何用请医?即告以此方,并说最重共出不过田两个鸡蛋的强清信之归家一试。不信?请您一试便知。从此成为外祖父家的一个秘方。
我得此方后,屡试于临床而收捷效。1971 年,我在县卫校学习3个月,那时正是艰苦奋斗的年月,伙食很差。毕业时,食堂把平时节余的伙食费买了一口大猪,家在长兴(安图县的深山区)的同学又回去打了一头野猪和一只狍子,所以临毕业的最后几天,等于顿顿全是肉。我虽然加了小心,不敢多吃,但还是伤了食,毕业的那天即感到腹胀不适。买了紫蔻丸、山楂丸,回到家中连服两三天仍不愈,而且症状越来越重,欲吐不能,欲便不得,腹胀厌食,难受之至无法形容。后用此法自治,-次即愈,是为我的亲身体验。
此后我于临床中每遇伤食病,常常现身说法,信者用之,无不效者,因此敢笔之于此,以传后学。此法尤以小儿患者最为适宜,因为患儿的母亲即可操作施术,患儿容易配合,便于治疗。我用此法治疗的小儿患者确实不少,因为这不属于什么“大病”,所以我也都没有一 一记录。
我自从得了这个方法,一直以为别人不会这种方法。其实这种按摩疗法古已有之。后来读《名医类案》见载:钦天监台管张景芳,成化丁酉七月间,领朝命往陕西秦邸与平王治杏林薪传葬,张至途中,偶得腹胀之疾,医莫能疗。寓居卧龙寺,待尽而已.一搜忽过访,自云能治此疾,延视二手脉,即口授一方,以杏仁、陈皮、海螵蛸等份为细末,佐以觳树叶、槐树叶、桃枝各七件,至翌日正午时,汲水五桶,煎三四沸,至星上时(即黑天后,星星刚出来时)再煎一沸,患者就浴,令壮人以手于汤中按摩脐之卜下百数.少时转矢气,病即很矣。

1977年1月21日,我的儿子7岁,忽得腹泻,开始每晚1~2次,后渐增至4~6次,奇怪的是腹泻只限于晚间入睡后,白天并无疾苦。我疑其在外面贪玩受凉所致,为开理中汤加吴萸、木香、焦三仙,服两剂无效,又考虑是肠炎,服痢特灵、氯霉素(在那个年代都用这样的药)两日,仍无效。后观察其腹泻时腹微痛,量不多但排气多。沉思良久,如果是肠炎不应,只限于晚间腹泻;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且服痢特灵等药无效,也不是痢疾;理中汤加味无效,不是受寒可知。排气多,腹微疼痛,此必食积无疑矣。当天晚间服一半, 次晨又服一半,服后一时许,连早饭都吐了即没有再服。
至上午9点多钟,泻下大便先干后稀,量很多,内中竟有两三块很硬的,后又泻下两次稀便,顿愈。此腹泻竟有点类似热结旁流的证候了。
上面我们曾经说过,伤食病本不算什么大病,所以除非特殊情况下,不必兴师动众地开处方,一般用中成药即可解决。
蒲辅周说:“伤食偏重于食,或吐(郭按:伤食初期,古人多倡用吐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其高者,因而越之。近代则较少用之),或消,或下;停食则重在气,理气兼消。”《幼幼集成.食积证治》说:“轻则和解 常剂,重必峻下汤丸。”我们只要根据这些原则灵活选用,是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对不能服药的人或小儿患者,我这种“ 按摩”的方法,非常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