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命题启动:考生需要重视这五大关键能力

美术尹尹 2024-05-13 14:41:54

新高考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创新人才培养,重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如何把握新高考命题方向?本文基于《中国高考报告(2024)》,重点解析了新高考的聚焦的五大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在高考评价体系引领下,高考内容和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这一改革聚焦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试题的情境创设、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增强。

因此,深刻把握高考命题改革与关键能力及思维品质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培养,提升师生的应对能力,是新高考时代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高考命题重视考查五大关键能力一

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1.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信息识别、获取与加工要求学生能辨识模型、图表、数据、文本中的各类信息,从中提取关键内容,建立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与已学知识进行嫁接整合,将熟悉的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高考命题,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方式呈现试题,加大试题信息的广度和容量,考查学生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筛选➟分类➟概括➟连接➟转述关键信息的能力。

其中:

筛选主要体现为分析过程,包括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识别关键信息等;

概括一般表现为归纳过程,包括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等的归纳活动;连接主要表现为推理过程,主要是指在关键信息间建立逻辑关联,形成相对完整一贯的证据链条和关系;

转述往往表现为理解过程,包括图文转化、数形转化、句式转化、语义转化、立场变换等。

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不论是文科试题还是理科试题,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那么将越来越难以应对未来的高考。

2.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逻辑推理与论证是指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前提、条件或假设)出发,经由准确、充分的证据链(有效信息)和清晰、严密的逻辑链(相关性、因果性),推导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逻辑推理与论证着重考查学生根据已有前提和证据逻辑一贯地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逻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证据的可靠性。逻辑推理与论证一般包括以下要素:

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

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促使学生思考时做到清晰、准确、规范、严谨,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是高品质思维的核心构成要素。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还将对高考成绩产生直接影响。

良好的思考、推理和论证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训练得到改进和提高的。规范、系统的逻辑训练是具备良好推理和论证能力的基础,我们至少应该对规范的逻辑形式及论证方法做针对性训练,这些逻辑形式和论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演绎法(如直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法(如概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统计归纳法等)、类比法(如类比的加强与减弱、类比的五要素等)、因果推理(如穆勒法)、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概念偷换、以偏概全、不当类比、虚假因果、因果倒置、错置关系、稻草人谬误、熏鲱谬误、滑坡谬误、否定前件谬误、肯定后件谬误、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循环论证、证据偏见等)、论证的结构(如垂直模型、水平模型、共同前提、多重结论等)、论证的评估(如评估三要素:观点、证据、逻辑;评估五准则:清晰、可靠、相关、完整、合理)、论证的构成(如图尔敏模型)等。

3.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求解”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合理组织、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的活动,采用严谨求真、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对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性方案;

三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

与科学探究类似,思维建模(包括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能力是将思维过程模型化、可视化、可运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抽象、核心变量选择、模型建构、理想实验、科学推理与数学运算等环节。

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的考查在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科中更为突出,主要以各种模拟情境的科学实验与科学场景,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核心环节、主要参数,以图文、数据形式进行问题设置,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分析推理、逻辑论证、甄别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证据,得出自己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考试题而言,批判性思维考查形式一般表现为:独立提出问题、评估证据与理由、揭示隐含前提、开放与竞争性结论、构造替代论证、阐释或评估可能的后果等。

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心智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品质,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证据获取、评估与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技能。

辩证思维旨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趋势。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系统性、辩证否定和发散性的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但两者高度吻合乃至重叠的地方非常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均强调独立开放、敢于质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就是要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

5.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语言是指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具体呈现,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学科知识、专业素养、思维过程、逻辑论证的具体表现。语言表达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

可以说,语言组织与表达是思维世界的具体呈现。语言组织与表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核心概念、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过程、事实证据、观点与结论、专业的术语或符号等。

具体来讲,它要求学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能够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

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想和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理科试卷还特别要求运用专业术语、有逻辑地展示解题的过程,或者写出实验思路、撰写实验报告等。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譬如,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往往在理科学科中表现显著,而在文科学科中则不是那么突出;

又譬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在文科学科和理科学科中的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对于学科关键能力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理解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我们初步总结出了一个学科关键能力的清单,供一线师生参考:

语文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文学鉴赏与审美、语言构建与运用、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逻辑、数学运算、信息获取与加工、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英语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理解与表达、批判性思维;

物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化学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创新、模型建构与应用、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生物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与实验、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历史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政治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地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高考命题体现思维品质的“三化”二

思维品质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智力、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5个方面。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核心文件包括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等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做了充分的强调。要求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聚焦于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中国考试》2023年第7期发布的2023年高考试题评析来看,“思维品质”这一关键词共出现21次,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突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创新试题设计,考查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思维品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上述关键词频次分析和陈述举例充分表明“思维品质”已经成为当前高考命题和考查的关键要素。

思维品质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解决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呈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是能力、素养和价值的外显形态。因此,强调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思维考查目标是一体两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一直以来,我们对思维品质缺乏统一、具体的认识和界定,将思维品质视作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之物,因此,在一线的教学和学习中,很多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事实上,思维品质是可认识、可把握、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估的实实在在之物。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强调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过程化和思维的规范化,也即我们所说的思维品质“三化”。

只有在思维可视化、思维过程化、思维规范化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准确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1.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或能力清晰地整理和呈现出来。这首先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模糊性,将思维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正如前文我们反复强调的五大关键能力,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具体操作。

我们将关键能力清晰地划分为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针对特定学科,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对其关键能力进行界定,如语文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建构与表达、文学鉴赏与审美、批判性思维等,数学包括学术抽象、直观想象、数学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

其次,思维可视化要求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能够看得见,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推理过程呈现、关键步骤分析、核心构成要素等方式,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对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2.思维过程化

“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或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尤其是要对它的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每一个思维或关键能力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以及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一种可认识、可学习、可操作的实在之物。

思维过程化要求我们规范、准确、有效地解释和呈现试题的过程要素和思维要点,至少包括了要素、结构、步骤和结果四个方面。思维过程化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对人类思维中的交叉、模糊以及混沌等做切割,强调思维的清晰、准确和稳定。

例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一般可分解为关键信息定位、关键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逻辑关系连接、信息转换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

又如数学建模能力一般可分解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择模型以及模型求解与评估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化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只有将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界定,思维可视化才成为可能。

3.思维规范化

“思维规范化”是指我们的思维或能力必须是专业、正确和准确的。每个人都会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正确、规范的思维。人类思维中充斥着各种逻辑谬误、非理性、偏执和错误,规范、准确的思维是需要经由严格系统的训练才可达成的。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做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时,根本分不清演绎推理直言三段论的基本构成、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则(如大前提、小前提、推论、大项、中项、小项以及各自的位置等),也无法辨识直言三段论中的逻辑谬误,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望文生义式套用“大前提、小前提、推论”等概念术语,错误连篇,势必带来逻辑混乱的推理与漏洞百出的结论。

我们无法想象不具备规范、专业的逻辑基础知识(如演绎逻辑的直言三段论的式与格、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逻辑简单枚举法、统计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类比法、穆勒法等,论证的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构建、形式逻辑谬误、非形式逻辑谬误、证据的真伪、证据的评估与选择等),而单凭经验或朴素的认知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逻辑推理论证分析出来。

又比如,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指向与实质要素,以“解释隐含前提”为例,隐含前提一定是那些对解题具有直接影响且不能从题干中直接得出的前提或假设,这些被隐含前提往往构成了解题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直言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我们很多的分析就是套用一下“揭示隐含前提”这个帽子,既没有真正有效地揭示出关键的前提,更不知道揭示出的这个“前提”有什么用。

再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在套用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的帽子,没有对科学探究或建模的过程与要素等进行准确、清晰的界定和剖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获取和处理关键信息、设计相关实验方案与确立关键变量、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环节,这些重要环节或过程的分析都必须具体、准确、专业。

以上这些都是思维不规范的具体体现,这种不规范的思维是思维品质低劣的典型表现,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不规范的思维也无法有效地应对新高考。

思维规范化要经过系统、专业、持续的训练过程,我们必须在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关键能力的规范性训练。

文章来源:本文摘自《中国高考报告(2024)》、思维智汇  作者: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