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吃猪肝吗?比肉贵,还紧张,视为补品,藏到肉案下面卖

桃成柳老人 2024-10-07 14:50:40

文/柳成荫

国庆节回了趟老家,到老同学的孙子那里买了点五花肉,老板客气得不得了,送了将近一斤猪肝给我,我差点感动得热泪盈眶,千恩万谢。

到家后,98岁的老娘说现在没人买猪肝,都是买肉送肝。白激动了,我这老土尴尬了。

七十年代初,身体不适,老中医摸摸腹部,把把脉,说我得了乙肝。那时简直是晴天霹雳,黄鼠狼专挑病鸭子咬。那时生场病简直是一大损失,花钱没几个,一剂中药才一毛多钱,然而不能到生产队上工了。不能上工就没工分,没工分就少分了粮食,口粮紧张的年代岂不雪上加霜?

吃啥补啥,自然猪肝是最好的食补。那个年代猪肝很贵,和猪肉一个价格,上一天工买不到一斤猪肝。那时食品站在我们生产队地皮上,和卖肉的混得很熟,妻子便去买点猪肝回来,给我补补身体。连去三趟,一两没买到,卖肉的老宋都说卖光了。

后来听人说,猪肝是营养补品,一头猪就二三斤肝,自然是紧俏品,都藏在肉案子下面卖。在“抬头看人,低头卖肉”的年代,卖肉的老宋就是实权派,猪肝留着他做人情。虽然和卖肉的是熟人,他用不了巴结我这泥腿子,自然不肯卖给我。

生产队队长是位暴脾气,火急火燎的,扯一嗓子三里之外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那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当融洽,队长和食品站站长的关系算是平等的,俩人处得也不错。公社食品站的大粪归我们生产队,食堂里吃的菜直接到我们生产队地里拔。队长闻听他的社员买点猪肝都难,火星上了堂屋,告知看青的,以后不让食品站来拔菜。

断了食品站的“菜路”,站长登门道歉了,从此买猪肝不是难事,隔三差五地去食品站割点回来汆汤,每次也就二三两,正好汆碗汤。卖肉的老宋每次总是重复这句话:“猪肝要的人多,只能匀点,杨柳水大家洒洒。”

就这样,喝了两个月的药汤,吃了二三十碗猪肝汤,我的肝炎好了。那时肝炎好得快不知道是自己年轻,还有老中医的药汤灵光,亦或猪肝汤的功效,反正那时身上的汗都闻到猪肝的味道。现在想到那淡而无味的猪肝汤,总有些反胃。

在六七十年代,猪肝几乎是灵丹妙药,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亚于现代人宠爱的虫草、参茸。那时农村人生孩子多,生了孩子最好的补品就是烧饼、馓子,猪肝汤是奢侈品。买点猪肝回来,切成薄片,加点菠菜,滴点豆油,放一点点盐,就成了滋补神汤。据说喝猪肝汤能补血,坐月的女人喝了面色红润。

大约是在七六年,卖肉的老宋出事了,说是将两斤多的一块大肥肉用塑料纸包好,藏到衣服里,想偷偷带回去,被看门的老头查到了,当场从他衣服里掏出来。在那风清气正、夜不闭户的年代,老宋成了“盗窃犯”,被关进了公社黑屋子里,挂牌示众三天,最后工作也失去了。

那看门的老头就是我们生产队队长他爹。

那时我到了公社工作,任职通讯员,做宣传报道,兼县广播电台通讯员。卖肉的老宋出事后,想到当年买猪肝的事,想到他那趾高气昂的样子,就愤愤不平。于是,写了篇“老宋偷肉”的简讯,在县广播电台播出了,算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现在,猪肝不紧张了,吃猪肝的人却没有了,专家说猪肝毒素大,是不健康食品。

注:此文根据老朽早年发表在《青春》杂志短篇小说《卖肉的老宋》的部分章节改写。

0 阅读:29
桃成柳老人

桃成柳老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