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防玉米病要认真,防病防虫效果好,不烂根来收成好
每年的雨季,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都既满怀期待又心怀忐忑。期待的是雨水的滋润能让玉米茁壮成长,带来丰收的希望;忐忑的是那连绵的雨水可能成为玉米生病的“温床”,引发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与收成。
从往年的种植数据来看,在雨水充沛且防病防虫措施不到位的玉米种植区域,玉米叶斑病的发病率可高达40%至50%。这种病害一旦爆发,玉米叶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玉米生长缓慢,甚至枯萎死亡。而如果是在同一时期,那些积极做好防病防虫措施的种植区,叶斑病的发病率能控制在10%以下,玉米的生长态势明显更加旺盛,叶片翠绿,玉米穗饱满,最终产量自然就有保障。
再看玉米螟虫的危害,没有做好防治措施的地块,玉米螟虫的幼虫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玉米的蛀孔率达到30%左右,果穗被蛀后会导致籽粒脱落、腐烂,产量大幅下降,有的地块甚至减产30%至40%。而在采取了一系列科学防病防虫措施的种植区域,玉米螟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蛀孔率降低到5%以下,产量能够得到较好保证。
那么,在雨季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玉米生病、遭受虫害呢?
首先,做好土壤的处理是基础。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一般深度在3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让玉米的根系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同时,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通过高温闷棚、化学药剂熏蒸等方式,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虫卵。比如,使用福尔马林药剂进行熏蒸,按照每平方米100毫升的用量喷洒在土壤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一周后再揭开晾晒10天左右,就能有效杀灭多种病菌。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合理的密植是确保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关键。玉米植株之间需要保持合适的间距,一般来说,株行距控制在60厘米×30厘米左右较为合适。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每株玉米都能充分接受光照和养分,又能保证田间的通风良好。一旦玉米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灰霉病、锈病等多种病害,而且还会为害虫提供藏身之所。据研究,在密度过大的玉米田中,病害发生率比合理密植的田块高出20%至30%。
田间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尤其要注意排水防涝。玉米虽然喜水,但不耐涝。在雨季,要确保田间的沟渠畅通,及时排出积水。如果排水不畅,玉米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造成根部缺氧,引发根腐病等根部病害。据调查,在田间积水严重的田块,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0%左右,而不积水或积水及时排出的田块,根腐病发病率可控制在10%以下。此外,中耕松土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操作。在玉米生长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中耕,松土深度以5至10厘米为宜,这样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除了以上措施,药剂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选择农药时,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进行针对性选择。比如,防治玉米叶斑病可以选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剂,按照每亩150至200克的用量兑水30至50公斤进行喷雾,每隔7至10天喷雾一次,连续防治3至4次。对于玉米螟虫,可以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生物防治药剂进行防治,这些生物农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小。按照每亩5至10克的用量稀释1000至2000倍后进行喷雾,能有效控制玉米螟虫的危害。
在雨季,认真做好玉米的防病防虫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田间管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对于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玉米的丰收季,让每一株玉米都展现出茁壮的生命力,收获满满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