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台北士林官邸笼罩在一片肃穆氛围当中,蒋介石躺在病榻上,周围聚集了他的妻儿和下属。此时的他,眼中充满了不甘和失望。
没过多久,一句话从他口中缓缓飘出:“看来,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外蒙古重归中国了,都怪我当初轻信了斯大林的话。”那么,蒋介石与斯大林围绕外蒙古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外蒙古,这块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易主。无论是秦朝的匈奴、还是两汉魏晋的鲜卑、亦或是隋唐的突厥和回鹘都曾当过草原上的霸主。
元朝时期,忽必烈首次将蒙古草原首次纳入中国版图,中国的疆域面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清朝时期,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将整个外蒙古地区都纳入清政府的管辖范围。
此后的外蒙古,在清政府统一管理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通过和亲政策,蒙古地区与中央政府的民族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这片广大的地区在发展的同时经常遭受周围其他国家的觊觎。

经过彼得一世改革后的俄国国力迅速发展,凭借武力扩张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沙皇俄国不断向远东扩张,将征服的苗头直指外蒙古。沙俄统治者利用外蒙古地区的反动分子势力,与我国多次发生冲突。
1727年,沙俄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获得外蒙古地区经商的特权,将其经济势力扩展到了中国边境。十九世纪沙俄野心进一步膨胀,企图吞并外蒙古领土。
到了近代,中国国力逐渐衰弱,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得沙俄侵占外蒙古有了可乘之机。沙俄驻东西伯利亚总督曾表示:“如果中国一旦发生政变,那么中国新政府不应插手蒙古的内部事务,蒙古只有在我国的帮助与保护下才能发展强大。”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统治者派出两路大军陈兵中国边境,打算一路进攻瑷珲,一路直取库伦。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沙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占领了这两座城市。战后,通过《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占了外蒙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已然将这片地区彻底收入囊中。
为了更方便统治外蒙,沙俄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除了在当地开办蒙俄翻译学校,宣传自己的沙文主义思想,还通过金钱美色贿赂笼络蒙古高层,使其逐渐向沙俄一方靠拢,从而为自己的侵略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达到软硬兼施挑拨蒙古和清政府关系的效果。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倒台,一群外蒙的王公贵族为了抵抗新建立的民国政权,不惜与沙俄统治者狼狈为奸。
他们亲自前往莫斯科,要求沙皇提供武装援助,使得那些王公能够重新恢复对外蒙的统治,从而巩固自己的利益。沙皇以他们能够承认外蒙地区独立为条件,答应其要求。
于是,八百多名沙俄士兵挺进库伦,赶走了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成立了“大蒙古国”。

此后数年间,沙俄政府不断向我国施压,逼迫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签订《中俄申明》和《中俄蒙协约》。至此,我国彻底丧失了对外蒙古的统治管理权,仅仅剩下一个“宗主国”的名头。
1916年,黎元洪继任中国民国大总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条约的修订,才在法律和行政上恢复了对外蒙古行使主权。
然而好景不长,1917年,沙俄国内爆发十月革命,使得外蒙主权纠纷再起波澜。苏维埃政府对外声称:蒙古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任何一个外国人都无权对蒙古内政进行干涉。

同时,苏维埃政府以武力手段强迫蒙古派人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出兵挟持蒙古高层建立政权再次宣布独立。后来苏俄加快速度促使蒙古独立,让其倒向了自己一方。
与此同时,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的日本,也对外蒙起了贪念,想要利用外蒙作为其武力扩张的根据地。蒙古贵族深知自己难以与日本对抗,于是紧紧向苏俄靠拢,维护自己的仅存利益。
苏联设套老蒋中招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面对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蒋介石整天焦头烂额,他明白自己的部队很难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进行正面交锋。

而此时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利用“西安事变”,又迫使蒋介石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担忧。
思来想去之下,蒋介石为了弥补中日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决定动身前往苏联,向斯大林求救。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面对蒋介石的请求却表现得格外淡定,他吩咐众人好生款待蒋介石,但自己却不急于和其见面。在蒋介石的再三恳求下,斯大林终于邀请他来办公室和自己商谈。

经过数日的讨论,斯大林同意给予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粮食物资方面的援助,但却拒绝派兵支援中国的要求。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国内继续派兵抵抗日军的铁骑。
日军的速战速决以及野心超乎蒋介石,在占领上海之后,日军一路推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国民党军队打得溃败并撤出南京,数十万同胞被日寇残忍杀害,蒋介石也不得不将首都由南京前往重庆。
眼看日寇即将对中国进行亡国灭种的巨大打击,蒋介石迫于形势,再次给斯大林打电话请求援助。但斯大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始终将出兵中国视作不可逾越的红线,再次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

日寇凭借绝对实力的优势,不仅在东三省站稳脚跟建立“满洲国”等傀儡政权,还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将中国的大片领土都变成他们的后勤补给站。
或许是连续的胜利使得日寇过于自负,他们开始将目标对准了外蒙以及苏联。1941年,日军开始频繁出兵外蒙从而挑衅苏联。
日寇的这一行为惹恼了斯大林,他派人联络蒙古政府,在他的要求下,苏联向蒙古派兵,共同反击进犯的日军。
很快,日军便在苏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下,不得不坐在了谈判桌上。经过商议,双方重新划定了势力范围。
为了更好推动外蒙独立,斯大林竟然向日方承认“伪满洲国”政权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然而,讽刺的是,这场关于划分中国领土的会议自始至终没有通知蒋介石派代表出席。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此时欧洲战场胜负已分,亚洲只剩日本在东三省驻军六十万,打算以此制衡苏联。
在随后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直接表明:要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中国能够承认外蒙独立,那么苏军将会立刻向日军发起进攻。他的要求由于不涉及英美两国的利益,所以很快便得到同意。
消息传到国内,蒋介石面对东三省的六十万日军愁得直挠头。经过考虑,他认为想要打赢日军,苏联出兵援助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便派宋子文立刻前往莫斯科第三次向斯大林求援。

谈判桌上,虽然宋子文据理力争外蒙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面对白纸黑字的《雅尔塔协定》以及斯大林的处处紧逼,最终没能讨到任何好处。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宋子文以只要苏联不资助中国共产党,就考虑外蒙独立为条件,同意了斯大林的方案。
就这样蒋介石被斯大林忽悠着签了条约,并在外蒙全民公投通过独立法案后,公开承认外蒙的独立地位,此举等于彻底认同外蒙古从我国脱离出去。
蒋介石本想凭借苏联对我党的孤立,通过发动战争彻底消灭我党的有生力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四年激战后,他的军队被共产党部队打得一败涂地,最终败走台湾。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时常想起外蒙独立的事便懊悔不已。曾几何时,他便已经被打上“卖国贼”的标签。
虽然他也曾多次发表公开讲话,强调自己坚决不会承认外蒙的独立地位,自己当时的做法只是被逼无奈。
然而事实已成,包括外蒙在内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数落入苏联手中,再怎么解释也于事无补。面对蒋介石捅的篓子,毛主席曾先后两次尝试挽回。

1941年1月,米高扬秘密访问我党高层。在随后的交谈中,毛主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希望能够收回对外蒙地区的管理权。然而,这一要求却遭到米高扬的反对。他表示:外蒙的独立是由其人民自己决定的,而苏联只不过提供了他们些许帮助。
经过数天的谈判,虽然共产党领导人坚决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性,对外蒙古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但米高扬始终以自己不能擅自做决定为由,拒绝了共产党的要求。
为了保持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毛主席也只得在其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将米高扬送往回莫斯科的机场。

同年斯大林过七十岁生日,毛主席亲自带人远赴莫斯科对这位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表示祝贺。同时,也想利用这次机会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拿回外蒙的主权问题。
面对毛主席的到来,斯大林自然清楚其所为何事。所以在随后的日子里,斯大林只是陪着毛主席到处参观访问,企图回避毛主席签约的要求。
然而随着时间一长,西方的某些媒体便察觉出不对劲,纷纷发表文章猜测毛主席可能在莫斯科遭到斯大林的软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裂缝,不久也可能会土崩瓦解。

这些谣言传到苏联,斯大林为了利益考虑,最终还是和毛主席坐在谈判桌前商议条约的签订。不过,野心勃勃的斯大林坚持以之前跟蒋介石签订的条约为准,将中国收回外蒙的要求基本堵死。
但毛主席始终不肯放弃,他和周总理商议:虽然外蒙人民于1945年举行独立公投,最终全票通过支持独立,但是我们也坚决不能置外蒙和中国的利益往来于不顾。
经过共产党内部讨论,他们明白外蒙问题不能采取强硬手段。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他们强行将其夺回,也必然会伤害到外蒙人民的感情。

而这也十分不利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稳定,暂时不强求解决外蒙的归属问题,把收回外蒙的目标变为收回中长铁路,夺回大连,并且要求苏军在短时间内从旅顺撤走。随后,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中国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虽然没能将外蒙收回,但是竭尽所能地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将铁路这一交通发展的命脉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经济发展作了最大贡献。
晚年的蒋介石,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都充满了痛苦和悔恨。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输了共产党,败退台湾我并不后悔,但外蒙古独立是我政治生涯中最大的遗憾。”

他痛斥苏联的背信弃义以及帝国主义的恶劣行为,也后悔自己在处理外蒙古问题上的失误。
结语外蒙古这片区域,自近代以来便一直纠纷不断,但最终因为外国列强势力的干扰以及民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外蒙古从我国的疆域中分离出去,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这同时警告我们当今众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