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教育不仅是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摇篮,也是党和国家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公安教育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中共领导,紧密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门人才,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公安教育经历了创立探索、恢复发展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从中等教育到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博士教育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建警,教育工作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公安教育始终秉承初心,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应对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保障公安队伍的专业化、战斗力。
在革命战争时期,公安教育经历了创立、探索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保卫新生人民政权,服务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1946年,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省公安总局在临沂创建了中共领导的第一所警察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应对敌对势力,保障新政权,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公安干部学校,通过短期训练解决了公安干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1953年以后,公安教育进一步加强,公安部制定了轮训规划,建立扩建了警察院校,规范了师资教材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公安干部,提升了公安民警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教育事业一度停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安教育迎来了恢复与发展的春天。各地警察学校重新开办,承担在职民警的培训任务。1983年,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决定发展公安系统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1984年首次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此期间,学历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公安部成立了第一所正规的政法专科学校,公安高等教育正式起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公安学历教育体系。民警的在职培训得到规范与加强,公安教育的地域分布逐渐完善,教育体系逐步健全。与此同时,公安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也在加速,1995年颁布的《人民警察法》推动了公安教育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发展。
自新世纪以来,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教育体系。2000年后,公安院校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升本活动,数量逐渐增加,公安高等院校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体系。同时,公安机关大力推进在职培训、专项训练及外警培训,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和国际执法合作相关的外警培训,逐步提升了公安队伍的现代化、职业化水平。公安教育还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动公安院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院校取得了一系列学科建设成果,公安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注重实战与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
我国公安教育形成了五大办学特色,在办学目的和宗旨上,公安教育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培养忠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捍卫者。在办学性质上,公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持党的领导并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始终贯彻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安院校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聚焦培养公安专业人才,服务公安行业需求,注重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重心上,公安教育坚持能力本位,着力提升学员的政治能力、治安能力以及执法能力,确保学员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公安教育注重与公安行业紧密结合,通过校局合作等方式,形成了“全警育人”的局面。
我国公安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立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改革创新。公安教育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体现中国特色。公安教育要坚持中共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牢固树立忠诚于党的信念,并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警务人才。公安院校要注重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能够应对复杂社会治安问题和违法犯罪的能力,确保其适应公安工作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和实战化的要求。
我国公安教育的辉煌成就,源于教育工作者对初心的始终坚守与对使命的深刻担当。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公安教育工作者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继续推动公安教育事业迈向新的辉煌。近年来,国家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到2020年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这一方针为公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这一快速发展的形势,公安教育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改革,并提升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为当前亟待思考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