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临终前,为何将上亿存款和古董留在美国?亲笔四字道明初心

蔡潇潇 2023-01-08 22:40:52

爆发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其策划和实施者张学良的名字,一时响彻中华大地。

自此,除了大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和东北军少帅之外,张学良还多了一个爱国将军的光荣身份。

然而高开低走的西安事变,却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发展态势。

一心劝说蒋介石抗日的张学良,在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便被蒋介石无情地软禁了起来。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限制后,张学良终于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垂暮之年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但他最后却选择赴美旅居,并没有回归到阔别经年的家乡,直到临终都未踏上中国的土地。

在其临终之前,张学良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上亿存款和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全部无偿地捐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一出人意料的决定,令人感到颇为费解,但其实他心中自有权衡。

一颗爱国心

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破我山河,侵略者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一场丑陋的掠夺战争,在中华大地开始弥漫硝烟。

彼时的国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为继,劳苦大众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以中国“最高且唯一合法政权”自居的国民政府,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蒋介石的独断专行下,开始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政策。

嗅到肥肉味道的侵略者,自然不会客气,蒋介石所谓的缓兵之计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侵略者的一种纵容。

继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后,胃口越来越大的日本,于1937年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皇姑屯事件所带来的伤害尚不曾愈合,国将不国的无奈和悲怆,又在深深刺痛着张学良的内心。

作为五十万东北军的统领,流淌在军人血液中汹涌的爱国之情,激发了他对于救国之路的思考。

张学良一手促成了与共产党互不进攻协定的签署,但这显然不足以将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于是张学良主动联系到共产党,想要共同探讨抗日救国的大事。

在多方努力之下,周恩来带领着中共代表团来到了张学良的部队驻地,与其进行了彻夜长谈。

周恩来对张学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以为然,两人也成为了相见恨晚的挚友。

经过这次会面双方收获颇丰,同时周恩来总理还和张学良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情。

以至于在离别之际,张学良特意赠与周总理一份标注极为详细的地图,还送给了红军三万银元的军费。

此后每逢提及此事,周恩来总理都会不无感慨地表示;深入了解过后才能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想不到张学良竟然如此爽快,他确实是一个有志气也有决心的人。

不久后,张学良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联蒋抗日”的建议,这一提议也让中共中央很是重视。

时间来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直接扣留了蒋介石。

紧接着,张学良便再次亲自致电周恩来,盛情邀请他前赴西安商讨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张学良还努力促成了周恩来和蒋介石的见面,终于说服了蒋介石站到抗日的队伍中来。

在和周恩来相处的过程中,张学良也受到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也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更为清晰地认知。

如果西安事变的故事,讲到这里就能结束,那么张学良也许有机会真正站到属于人民的队伍中。

但他随后做出的一个决定,却彻底改变了他此后数十年的命运。

思量许久后的张学良认为,长时间扣留蒋介石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他已承诺抗日,张学良便决定解除扣押,并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同年12月25日,张学良同蒋介石一起登上了飞往南京城的专机。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还专程跑到机场去寻找张学良,但遗憾的是当他赶到机场的时候,张学良和蒋介石早已不见了踪影。

对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的举动,周恩来非常担忧。

他曾这样形容张学良的举动;汉卿就是《连环套》看多了,不仅摆队送天霸,现在还要回去负荆请罪。

周恩来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次日回到南京后,蒋介石直接命令戴笠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还惺惺作态的表示正值时局动荡,自己此举也是为了保证张学良的安全。

蒋介石冠冕堂皇的表面功夫虽然做得很足,但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投鼠忌器,关内五十万东北军是张学良最后的底牌。

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当,东北军将直接威胁到南京政府的安全。

然而,张学良怎么也没能想到,在他离开后不久东北军内部就发生了内讧,而且自己托付兵权的人选,也遭遇了暗杀,群龙无首的东北军,此刻就像是一盘散沙。

伺机而动的蒋介石,趁此机会迅速出手,恩威并施瓦解了东北军。

而当张学良失去了东北军后,也意味着蒋介石再无忌惮,他开始毫不掩饰地对张学良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为。

1936年的最后一天,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了国民军事法庭,在这个等同蒋介石家后花园的地方,张学良被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定为叛国罪,随后便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自此张学良便彻底失去了自由,这趟由西安飞往南京的专机,几乎成了张学良在东北军时代最后的高光时刻。

而从国民军事法庭庭审现场出来的张学良,已然成为了蒋介石的阶下囚。

至今思来,这都是一件令人感到既愤慨又可笑的事情,明明是舍生取义的爱国将领,到最后却落得个所谓叛国者的下场。

而对张学良来说,长达53年的囚禁生活,更是充斥着无数辛酸。

一个心系家国天下的将领,做了一件旁人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换来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罪名,从这个角度而言,张学良又何尝不是那个在黑暗的时代下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呢。

幸运的是,关于张学良的故事尚未终章,1988年蒋经国逝世之后,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身,关于他的一段全新的人生旅途,也从此刻开始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笔糊涂账

拨云见日的张学良,到底是有些草莽气息的,对于蒋氏父子的做法他很不感冒。

尽管重获自由时,他早已不再年轻,但那股热血的劲头却不曾衰减分毫。

被释放之后的张学良,曾经接受日本记者的采访,当对方问到他如何看待两岸关系这一问题时,张学良声如洪钟地答道:“我接受采访,就是要告诉你台湾是中国的,我永远都是中国人。”

而当被问到对蒋介石的评价时,张学良则是不留情面地说道:“我是要批评这个人的,他的思想十分顽固而且非常的自我,这样的人注定要走向失败的。”

脱离监视和软禁后不久,张学良就选择前往美国长住。

而在他自知时日无多即将撒手人寰前,张学良还特意立下遗嘱,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全部无偿捐助给哥伦比亚大学。

这一决定,同样也引发了多方关注,一方面人们好奇张学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钱,毕竟捐赠的金额高达上亿美元,另一方面则是,他为何不将财产留给后代或者留给台湾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笔搁置多年的糊涂账,张学良的财产构成极为复杂,除了张作霖和张氏家族所遗留下来的钱财,还有一部分来自发妻于凤至之手,此外张学良自己也有些实业工厂在手。

所以很难非常清晰地罗列出,张学良个人资产的具体构成,当然这也并非大家所关注的重点。

人们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他为何不将这些东西,赠予后代或者留给台湾当局。

但实际上张学良有着自己的考虑,这些东西如果留在后代子孙的手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无异于是引火烧身。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张学良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此外,他捐赠的东西并非全部都是钱财,还有一部分是珍贵的文字资料和他亲笔书写的手稿。

他认为自己的后代不熟悉这段抗争史,也就自然不会珍惜这些东西,倒还不如捐了更妥善。

至于为何不将这些东西赠予台湾当局,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更简单。

在被囚禁期间,张学良目睹了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对这样的政党并不信任。

而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颇有渊源,这里最著名的专业正是“汉学系”。

而且“哥大”有着完善的保管措施,并承诺将单独设置场馆,来存放张学良所捐赠的物品。

综合考量之下,张学良最终选择将自己毕生的财富,全部无偿赠予哥伦比亚大学。

而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藏馆建设好之后,张学良还亲自题词命名为“毅荻书斋”。

其中“毅”字源于张学良的号毅庵,“荻”则取自赵一荻的名号。

极具东方文学之美的馆名,既有着对赵一荻的示爱之意,也蕴含着张学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复杂情愫。

其实真正的糊涂账,又何止张学良的个人资产这一笔,他和蒋介石的政见不合、被软禁53年的艰辛不易、和于凤至及赵一荻的情感纠葛,构成了他光明与黑暗并驱的一生。

一份思乡情

关于张学良在赴美定居后的故事,自他重获自由身开始,至其逝世捐赠财产而终。

他的一生,在走完生命的轨迹后划上了句号,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却始终在看不见的高空盘旋萦绕。

中原大战之后,国民政府见识到了东北军的战斗力是何等彪悍。

出于拉拢并为其所用的目的,蒋介石甚至主动提出要与张学良结拜为异姓兄弟,二人的私人关系也一度非常密切。

然而有着数十万东北军做依仗,张学良自然也有足够的底气。

因此虽然表面上张学良听命于国民政府,但其实彼此却都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

张学良从未动摇过对“一个中国”的信仰,因此当蒋介石步步为营地提出将东北军划入国军战斗序列的建议时,张学良也在逐渐改变着自己固有的想法。

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授意东北军一枪不发退回关内。

这直接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沦陷,也让张学良背负了一辈子“愧对东北人民”的骂名。

自此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终于在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后彻底爆发。

虽然,张学良扣押蒋介石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联合抗日,但却被蒋介石视之为无法忍受的背叛。

以至于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还要张学良公开承认发动西安事变是受到了共产党的诱导。

张学良对此自然是严词拒绝,而这样一来,也让自己的软禁生涯延长了许久。

从被软禁到终于恢复自由身,张学良心中一直牵挂着祖国和故乡。

但一直到他在美国逝世,也没能再次回到国内看一眼。

翻阅张学良回忆录不难发现,对于重获自由后拒绝回国这件事情,张学良所承受的痛苦远比旁人想象的要更多几分。

其中来自台湾当局的阻力,注定是绕不开的一个原因。

虽然彼时的台湾省政府,承诺可以让其重返大陆,但张学良很清楚,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这段经历,是绝对不会被真正放任回国的。

作为昔日的东北军少帅,也一度是蒋介石的座上宾,即便是到了台湾之后,张学良对国民党的一些内部信息也是有所了解的,以上种种都在阻拦着他顺利回国的道路。

此外,从他自身角度出发,他认为自己是东北的罪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去面对东北的家乡父老,而下令东北军撤军的决定,也让他一直活在深深的忏悔之中。

这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终究是拦下了张学良回国的步伐。

随着他的离世,这也成了永远都没办法再去弥补的遗憾。

称其为军阀也好、爱国将领也罢,评价他的一生光荣也好、失败也罢,到最后他也只是一个想要落叶归根,但却终究沉睡他乡的垂垂老者。

行笔至此感慨颇多,张学良临终前为何将上亿财产都留到美国,这个问题早已经不重要了。

就凭他亲笔题词的“毅荻书斋”四字,就足以说明一切。

而令人倍感怅然的,则是岁月不可逆。

张学良的这段过往是好是坏,都将任由世人评说。

毕竟故事的主人翁已经不在人世间,如今能寻觅到的他所留下的,似乎也只剩一声长叹。

参考文献:

《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张学良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0 阅读:157

蔡潇潇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