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4年,正月十八,成都城外,魏军大营内,那可是乱成一团。姜维身着被血浸透的铠甲,紧紧地握着长剑,在人群中奋力地砍杀。

他身旁的亲信将士,逐渐地变少,几乎全军覆没。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忽地飞速地朝他胸口射至。姜维倚着帐篷的柱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喊:“我谋划之事,尚未实施,此乃命矣!”这简短的八个字,将蜀汉灭亡之真因尽数展现。
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那时邓艾带兵走阴平小路,在绵竹打败诸葛瞻,成都眼看就要守不住了。当时守在剑阁的姜维,听说此消息后,马上带兵赶去救援。可刚到郪县,就接到刘禅,命令投降的诏书。

姜维的做法让人意想不到。他没有跟着投降,反而带着五万蜀军向魏将钟会投降。在涪城的军营里,姜维和钟会聊了很久。史书上说,姜维对钟会讲:"将军立下这么大功劳,恐怕会招来猜忌。不如学当年的韩信,借着蜀地的险要地形,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保住自己的地盘。"这话正好说中了钟会的心思

这个时候姜维还派心腹大将张翼偷偷回成都,给刘禅送了一封密信。信里写着:"请陛下暂时忍耐,我已经说服钟会造反。等魏军内部乱起来,我一定带兵除掉叛将,接陛下重新登基。"从这封信就能看出姜维的计划有多周密
姜维的这个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他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让钟会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要造反。这一步很是顺利。到了十二月,邓艾父子便被关在囚车里,押往洛阳。
第二步姜维不停歇地游说钟会,坚决地劝说钟会让自己称王。在成都举行的庆功宴上,钟会高声,且郑重地宣布:“我已然接收到郭太后的秘密诏书,正意欲讨伐司马昭。”与此同时,他使姜维充任先锋,打算引领部队向北方发起进攻。当时成都城内总计驻守着二十万魏军,然而钟会直接指挥的军队仅有五万,其余的皆为邓艾先前率领的部队。

第三步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姜维悄悄地,且悄无声息地和之前的部下重新构建起了联系,打算在钟会引领着部队出城之后,开始发起叛乱。他用心地将蜀汉的老将逐个部署到重要的位置,例如“廖化在东门予以驻守”,“张翼于西门加以把守”,“董厥负责对粮草进行管理”。一旦钟会离开成都,他们便完全能够掌控整座城市。
可是姜维犯了个大错,他太小看监军卫瓘了。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官员,其实是司马昭最信任的人。卫瓘手里有司马昭的亲笔命令:"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先处置再报告。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卫瓘假装身体不适,暗暗地将胡烈、丘建等将领召唤过来。他展示了一份伪造的钟会军令,“姜维计划在明天中午的时候,把从北方来的将士全部斩杀。”第二天天还没亮,这一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座军营。还没到中午,数万魏军就自发组织起来,开始对钟会的大营进行围攻。

当时姜维待在帐篷里,跟钟会商议事情。一听说士兵闹起了叛乱,他立马穿上铠甲,跳上战马,领着随从将士赶去对抗。有亲眼看到的人说,姜维“自己使劲儿杀了好几十人,血都溅出来了,把战袍都染得通红”。可是到底因为人数相差太悬殊了,最后被乱箭射中身亡。
就在这时候,钟会也被叛变的士兵给杀害了,邓艾在被押送的路上,被卫瓘派来的人追上并杀死了。
卫瓘处理善后事宜的手段甚为残忍,他先是将参与叛乱的将领,判处死罪,接着又编造罪名,把蜀汉的旧臣给除掉了。

更为令人慨叹的是,当卫瓘派遣使者去给刘禅通报平叛成功的消息之时,这位已然亡国的君主,竟然正在跟司马昭派来的使者一块儿,喝酒作乐,压根儿就未放在心上。
姜维到死都没明白:刘禅早就安心当他的安乐公了,蜀汉的老臣们也大多接受了现实。就连他最信任的廖化、张翼这些人,在关键时刻也都袖手旁观。他最后喊出的"天命"二字也许就是看透了人心已经变了。
现在去剑门关的姜维祠,经常能看到游客在那里沉思。这位一心想挽救国家的将军,用生命演绎出了最后一幕忠臣的悲剧。而卫瓘的胜利告诉我们:在权力的较量之中,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躲在幕后进行操纵的人。姜维留下的八个字,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历史走向的无奈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