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6月15日欧洲杯正赛之前想好好看看各支队伍如何备战,但德国队大名单出来以后,好多人都来问,那就说一说吧。
纳格尔斯曼给出的2024欧洲杯大名单,最有争议的是胡梅尔斯、格雷茨卡和布兰特的落选。其次是诺伊尔的入选。
先把大名单放上来。
门将:诺伊尔(拜仁)、特尔施特根(巴萨)
努贝尔(斯图加特)、鲍曼(霍芬海姆)
后卫:吕迪格(皇马)、基米希(拜仁)、施洛特贝克(多特)
劳姆(莱比锡红牛)、若纳坦·塔(勒沃库森)、科赫(法兰克福)
米特尔施塔特(斯图加特)、安东(斯图加特)
亨里希斯(莱比锡红牛)
前卫:维尔茨(勒沃库森)、京多安(巴萨)、克罗斯(皇马)
安德里希(勒沃库森)、格罗斯(布莱顿)、帕夫洛维奇(拜仁)
弗里希(斯图加特)、穆夏拉(拜仁)、萨内(拜仁)
前锋:昂达夫(斯图加特)、哈弗茨(阿森纳)、菲尔克鲁格(多特)
拜尔(霍芬海姆)、托马斯·穆勒(拜仁)
在3月的国家队比赛周,少帅统军的德国队连续击败法国和荷兰,被不少欧洲媒体认为是“伟大复兴走出了正确的一步”,事实上从那时起,胡梅尔斯和格雷茨卡的落选就基本成定局了。
尤其是3月24日凌晨击败法国的比赛,日耳曼军团首发如下。
门将
22号特尔施特根
后卫
6号基米希、4号若纳坦·塔、2号吕迪格、18号米特尔施塔特
前卫
23号安德里希、8号托尼·克罗斯、21号京多安
前锋
10号穆夏拉、7号哈弗茨、17号维尔茨
这个4-3-3其实是4-1-4-1的变招,看过他执教莱比锡红牛和拜仁的话,很快就能明白。让安德里希出任防守单后腰,前面放上克罗斯、京多安、穆夏拉;维尔茨在锋卫之间摇摆,主攻两肋;哈弗茨去当炮灰。这么说吧,这个很激进的阵型本来要在执教拜仁的时候显示出威力,例如从4-1-4-1切换到4-3-2-1或3-4-2-1,才基本符合他的传控哲学。
问题出在“单后腰变双后腰”的战术分支上,执教拜仁时期,无论格雷茨卡还是基米希,都无法从攻守两端满足他的要求。去了国家队就大不一样,可以继续用京多安,然后一看组织型后腰用格罗斯可能差点儿意思,转头就把克罗斯召回来,三个人轮换,还可以实验一下两个组织型后腰能不能共存。至于打手更好找,药厂的安德里希就是现成的,再不济用埃姆雷·詹当备胎。
当国家队主教练的最大好处其实不是看不看人脸色的问题,而在于不需要花钱买人,无论什么身价的球员,只要健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要打造更理想的战术拼图、弄试验田,比俱乐部方便很多。现在纳格尔斯曼是少壮派中的翘楚,被一致看好,有的是时空间试错,一旦成绩不错,名望播于天下,俱乐部也会另眼相待。
国家队的容错率明显更低,老将除了经验丰富,还要勇于提携后辈,有屎一起铲,才是好气氛;再说了,欧洲杯和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荣誉面前,没人敢造次,除非他的才华能和马拉多纳平起平坐。
德国球员当中刺头不少见,像巴斯勒、埃芬博格、安迪·穆勒这些狠角色,不比你萨内、格雷茨卡、穆夏拉扎手得多?就算大佬如马特乌斯和克林斯曼平时闹矛盾,到了国家队该卖命还是卖命——船一旦翻了,全都得死。
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唯独不适用的就是天朝国家队。为什么,大家都清楚,不多说了。
纳格尔斯曼在拜仁更衣室吃了大亏,是人所共知,当然那是俱乐部层面;但很多人没想到他转身就去了国家队赴任。那里不用看俱乐部管理层的脸色,至于原先要小心伺候的“特权球员”,现在也不一样了。“我为刀俎,你为鱼肉”,日耳曼军团的比赛,可不是你想怠工就怠工的。
拜仁慕尼黑和欧洲其他豪门大不一样,直白一点就是“水特别深”,纳格尔斯曼激进而频繁地进行战术实验,导致球队成绩不好、军心不稳,特权球员不能适应,俱乐部大佬们逐渐无法忍受。这其实不难理解。锐意革新首先要有足够的执行力去保证质量,一部分人踢得不爽,就不愿改变,出工不出力的结果,肯定是恶性循环直到主教练背锅。
但顶级赛会制比赛是一个月7场定生死,最多加上国家队比赛周的有限几场热身赛,给队员练磨合、找状态。谁踢得好、谁踢得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主教练不用你,多数是你自己的问题。就算到最后主教练也下课,但国家队浪费了四年一次的机会,会成为千夫所指;球员是不是还得到认可,就非常不好说。
当然以前德国高水平教练多,这个不行换那个,无所谓的。现在新生派挑大梁的少,“情商智商球商三高”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了弗里克的前车之鉴,德国足协再也折腾不起(连赞助商都换了可“见整活”有多厉害)。
最后一点,高水平国家队离顶级荣誉的距离,比大多数水平不够的对手更近一些,人员齐整的情况下战术执行力好,能尽量缩小“想这么打”和“能这么打”之间的差别。
纳格尔斯曼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不妨碍他水平高,不然拿不到“最年轻的德国年度最佳主教练奖项”。既然水平高,指教理念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例如前国脚拉姆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拥有非凡的执教天赋,善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战术风格”。看上去很像公关辞令,但请注意,“善于尝试”可不是随便说的,这意味着主教练会给麾下弟子更多试错空间,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去应对复杂局面。这样的评价不是随随便便能给出来的——拉姆又不是马特乌斯那种不负责任的大嘴巴。
任何教练都会有自己理想的战术架构,也就是“想这么打”的终极形态。然而球员能力终究有高有低,心理素质也各不相同,加上大赛压力和内外舆论环境的复杂程度,还有比赛中各种突发情况,对战术执行力都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水平比赛比的就是谁的抗压能力更好,尽可能放大战术执行力,提升团队协作的正效应,将各种负效应压制到较低层面,从而少犯错或者不犯错。这就是现实当中“能这么打”的具体表现。
胡梅尔斯、格雷茨卡和布兰特落选,恰恰就是离“能这么打”太远。托尼·克罗斯退役前回归国家队争最后一口气,不可能让他身后没有强力党;而布兰特从2018年世界杯以后至今,六年过去了,成长没有达到普遍的预期,位置又和维尔茨重叠。前卫线现在进攻人才过剩,组织人才太少,不用他是意料之中。当然能跑扛揍的万金油太少,于是不带格雷茨卡也顺理成章。现在帕夫洛维奇的伤能不能好不知道,所以布兰特还有一线生机,但到了国家队多数也是个长工角色。
而诺伊尔的入选,我个人判断是纳格尔斯曼对现实的一种变相妥协,也就是让舆论松一松口,届时估计会重用特尔施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