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陆军装备了美制M114 155毫米牵引榴弹炮作为主力重火力,不过这种火炮到了70年代已经过时,它的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阿根廷决定自行研制新的155毫米榴弹炮,这就是由CITEFA(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L33。
其实阿根廷在重型榴弹炮技术方面没多少技术底子,不具备独立研制新式重炮的能力,L33实际上是仿制法国的MK F3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火炮,这款自行火炮是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服役的装备,并出口到了不少国家,其中阿根廷购买了24辆,L33则是对MK F3装备的主炮进行仿制,因此它们在外形上比较相似。
MK F3
L33在1977年开始服役,整体重量为8200千克,身管倍径与MK F3的主炮相同,为33倍,炮口安装了一样的制退器,后坐系统在外形上有些差异,应该也是改进自法国设计,只是为了适应牵引式结构而做了些调整,炮尾采用法国特色的间断螺纹闭锁炮闩。
设计师给L33设计了一套开脚式炮架,炮架本身也充当牵引臂,尾部有小型助锄,火炮展开后炮兵还需要放下炮架下方的一个圆形底座,到位后会增加受力,分担一部分火炮压力和后坐力。
炮管的俯仰和横移调节依靠手动操作,俯仰范围在-10°~+67°,方向射界总共70°,该炮主要发射高爆弹,炮口初速度765米/秒,最大射程20千米,使用火箭增程弹可以提升到24千米,照明弹、破片弹、烟雾弹也是该炮的常备弹药。
作为当时阿根廷手中最先进的重型榴弹炮,L33的性能与同时期其他先进型号相比没有优势,当时其他国家的新装备已经将这一级别火炮射程提升到30千米甚至更远,比如美国在1979年装备的M198 155毫米榴弹炮就有30千米的最大射程(发射火箭增程弹),后来更换了长炮管后射程增加到40千米,同时这款火炮重量比L33轻了一吨左右。
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L33榴弹炮服役后成为阿根廷陆军的主力重火力装备,总共装备109门,不久后投入到马岛战争中,阿军通过空运将少量L33榴弹炮部署到岛上,以应对英军的水面战舰,英国则将这些L33列为高价值目标,战斗结束后英国缴获了4门L33。
阿根廷在1981年对L33进行了适当改进,新版本被称为M81,旧型号称为M77,两者外形差别不大。克罗地亚是唯一的海外用户,装备了8门,有的消息称是通过黑市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