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你是错了,我才不要做对。”这句话,完美诠释了黄玫瑰的一生。每当我重读亦舒的原著《玫瑰的故事》,总会被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打动,也会为她的人生轨迹扼腕叹息。
黄玫瑰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她出生在香港富裕家庭,拥有令人艳羡的容貌,却偏偏成了一个“空有其表”的花瓶。
自诩除了会穿衣打扮外一无是处,即便是她的学霸人设,也不过是为了面子。
这样一个毫无灵魂的女子,却在爱情面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绝。
让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她年少轻狂的岁月。
16岁的黄玫瑰和已婚的周仕辉约会,无视关芝芝的身孕;遇见庄国栋,明知他有未婚妻却依然义无反顾地爱上他;嫁给方协文后,为了追求傅家明的爱情,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儿子方太初的抚养权。
她的爱情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绚丽夺目却转瞬即逝。每一段感情都像是在她心上刻下的伤痕,有甜蜜,有苦涩,更多的是遗憾。直到这朵备受争议的玫瑰,选择嫁给了69岁的亿万富翁罗德庆。
而另一边,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黄玫瑰的女儿方太初,就像一棵挺立的白桦,倔强地生长在纽约的土地上。
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方太初唯一的恋情是建筑师周棠华,面对诱人的高薪和奢华生活,她选择了简单而踏实的幸福。
母女二人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随波逐流,一个坚守初心。方太初对母亲的称呼停留在生疏的“罗太太”,这声冰冷的称呼背后,是对母亲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或许你会说,黄玫瑰最后不是找到了归宿吗?
嫁给了富可敌国的罗德庆,过上了人人羡慕的生活。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表面的风光,真的是幸福吗?
在原著中,69岁的罗德庆更像是黄玫瑰人生的一个休止符,而不是真正的归宿。
黄玫瑰的人生就像一场华丽的独角戏,她是主角,也是观众,在爱情的旋转木马上不断追逐,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方向。反观方太初,她像一棵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方太初说的那句话:“我永远不会成为第二朵玫瑰花,我想我是一棵树。”多么清醒而坚定的宣言啊!这或许就是亦舒想告诉我们的: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么耀眼的光环,而在于内心的笃定与从容。
当剧终的帷幕落下,我们看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朵终将凋零的玫瑰,和一棵永远挺立的树。这或许就是《玫瑰的故事》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面照亮人性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