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百年变迁——“近代广州城市生活展”在广州博物馆开幕

广州交通电台 2024-03-08 13:10:23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百年前广州城中的生活日常、市井百姓、城市风貌勾勒出20世纪前30年代广州时尚、开放、进步的城市特质。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广州博物馆“无边光景一时新——近代广州城市生活展”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开幕。

展览聚焦20世纪最初30年的广州,围绕旧俗新风、启智育新、生活焕新三个方面,展现近代广州城市生活革新和内在文化更新的片段,回溯这座城市生长发展的故事。

百年前的城市生活带你读懂广州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广州作为中国开放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中西文化首先在此汇集交融。19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开始传入广州,逐渐影响广州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州就此卷入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城市近代化的程度日渐提高,绘就了广州在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高光时代。百年前的广州,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片段,也是读懂广州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

解锁展览,精选文物抢先看

本次展览通过细微视角来引导解读城市历史,展品大多聚焦城中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品类丰富,且自带满满“烟火气”。

清末民初,受西方思想和国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文明观念逐渐形成。社会的变迁直观体现在婚嫁习俗上,传统的红纸墨书逐渐演化到“中西合璧”的结婚证书。印刷技术的改进和西式婚礼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人取消了以往“三书六礼”的烦琐婚俗约定,改用新式婚礼,选用结婚证书作为婚姻的凭证。来自百年前广州居民的结婚证书,映射出当时民间婚俗文化的演进。

民国李荣林结婚证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思想使得女子长期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品。百年前的广州,因为“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女子的受教育权逐步得以平等地对待。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新式学校在广州普遍设立。1907年,广东官立女子初级师范学堂成立,而后改名“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这是广东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广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份1910年该学堂毕业生崔志楠的毕业文凭,是广州女子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物证。

广东官立女子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崔志楠毕业文凭

20世纪前30年是广州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有赖于一批胸怀理想的留洋归国的有志之士,他们吸收“洋墨水”,并善于本土化实践创新,逐渐走出一条广州式近代化的道路。1928年10月26日,时任教育局局长陆幼刚倡议设立“启迪民智”的博物馆,并为博物馆设立了征集和展示内容:矿产生物、历史风俗和工艺美术。1929年,明清广州城标镇海楼作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馆址对外开放,这一举措领先全国,广州博物馆成为华南地区最早设立的博物馆。

1928年10月26日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陆幼刚呈《提议设立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案》

“食在广州”的说法由来已久,饮食对于广州人,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百年前的广州,各类餐馆、排挡鳞次栉比,分类细致,粤菜“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特点更是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广州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的酒家菜单,饭品、小菜、咸点、甜品等应有尽有,菜名也是“洋味儿”十足:巴黎雀甫、京都炸鱼角、云唎喇者利(啫喱)。且不说厨师烹饪手法的丰富多样,光看菜单都让人眼花缭乱,食欲大振。

岭南某酒家小菜及咸点菜单 广州园大酒家菜单

找寻百年前属于自己的记忆

为了给观众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展体验,广州博物馆在展览期间,从主题和形式入手,策划设计了多款展览配套宣传活动,以期带领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畅游百年前的广州城。

3月8日开展当天,互动体验区内“广博映相馆”同期上线了!映相馆内布置还原20世纪初广州的照相馆,还有特别定制款的S形鸳鸯椅,参与活动的观众除了免费体验拍照,还可收获映相馆送出的相片套装一套。3月16日开始,每逢周六,将推出不同体验专场的活动,邀请您带上您的闺蜜、爱人和孩子,沉浸式体验那个年代属于自己的记忆!

逛展打卡,自然少不了专属印章。为此,广州博物馆特制“广州记忆”集章册及四款精美主题印章,章面设计融合了展览内容及文物剪影,观展的同时收获专属的打卡回忆,想想都很美好!集章册于展览期间在镇海楼展区观众服务中心内每日限量免费发放,派完即止。

“广州记忆”集章册

此外,展览期间邀请省、市高校、研究机构相关领域的研究新锐、学者专家,围绕展览内容,以“百年广州”为话题,打造推出“镇海楼讲坛”系列讲座共计6场,精彩不容错过。各项活动详情请留意官微公众号“广州博物馆”的相关推送,期待各位市民朋友的参与!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谢彩雯、实习记者刘悦莹,通讯员林晖报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