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食用剩饭剩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但鲜少听闻会有人因为吃剩饭而住进ICU。2025年4月26日,一名70岁老人因食用宴席打包的剩饭后被紧急送医抢救,经过医生的检查,最终确诊老太太得了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
到底是剩菜里面的什么东西原因引起老人进ICU?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从厨房到ICU的“美味之旅”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年人?在家吃饭抠抠搜搜,吃饭连肉菜也舍不得做,在外更是不愿意花钱吃饭,但是一遇到请客的宴席,却“伸手大方”,看不得浪费,哪怕剩饭不够健康,也要秉持着“能带多少带多少”的原则把能带走的剩菜全部带回家。

在2025年4月26日,因为打包剩菜,在河南郑州就出现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接受到亲戚朋友的酒席邀请,本就是一件喜事,老太太当日也是欣然赴约美滋滋地参加酒席,吃饱喝足后,老太太仍然不忘节俭美德,酒席结束便向服务员要了打包袋,将桌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了回去。

酒席后第二天中午,老太太便将这些剩菜拿出来热了一热进行二次“享用”。不料,当时吃完以后没什么变化,但到了下午,老太太的身体突然开始出现腹部绞痛、浑身难受、没有力气等不适的状况。

到了晚上,严重腹痛、高烧39度、很明显的休克状态等等一些连年轻人都承受不住的不适,一下子全部作用在老太太身上了。眼看情况如今紧急,老太太的家属觉得事不宜迟,立刻拨打救护车将她送进医院。

医生在短暂观察之后,没多久就直接安排老太太进ICU开始抢救,最后在经过多位医生的紧急治疗下,老太太的命可算是被“捡”了回来,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家属或许会埋怨老太太过去节俭。但其实小编非常能够理解这样的老人。毕竟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落后,物资资源匮乏,大家不得不勤俭节约,尽管到了现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经历过挨饿、吃不饱饭的老一代仍然保持着不浪费食物的想法,所以打包剩菜这样的事在他们身上还是屡见不鲜。

偶然发生这样的事,老太太也没想到吧。
以后还敢吃剩菜吗住进ICU的第一天,可谓是情况百出,本想着只是吃点剩饭剩菜,没想到差点儿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老太太如今仍然躺在病床上,每天周围人来人往,来的却都是医生不断进出观察她的健康情况。

一般人“吃”进医院,大多数都是食物安全引发的过敏、食物中毒。但这位老太太的状况却并非如此。经过医院的多方检查,郑州人民医院南部院区重症学科的副主任医师,最终确诊了老太太得了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太太不日前热一热吃掉的那些剩饭剩菜。

如今渐入夏季,天气越发炎热,在常温下,熟食的保质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家属也并未透露到底吃了多久的剩菜,也没提到老人是否将熟食放进冰箱保存,小编觉得,或许当日打包的剩菜就是因为没有及时保存好,导致细菌滋生后食用,才会引发这样的严重后果。

虽然不浪费食物是一项美德,但是还是要以身体健康为主。剩菜也是有“保鲜期”的,哪怕是放在冷冻层,只要存放时间过长,还是会生出细菌来污染食物的安全,给人吃出毛病来。
“剩饭剩菜超两小时不要再吃!”医生这么呼吁道。遇见好吃的饭菜没吃完,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打包带走,又或者像老太太一样图方便、图节省,将剩下的饭菜拿回家,因此,经常会遗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小编认为,饭菜还是当天现做的才够新鲜,这样才能放心吃。酒席上打包剩饭剩菜,虽然确实美味又省事,但不能为了一时的口舌之欲和方便,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抛掷脑后吧!像老太太一样,出现这样的事,不仅让朋友担心、家人落泪,自己的性命也差点就不保了!

看完老太太的经历,你还敢乱吃剩饭剩菜吗?
整个事件的发生确实是令人始料未及,但是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事件中的老太太有一定的食品卫生知识、再细心一点、稍微不那么节俭、不那么爱惜粮食,更重要的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去打包和食用隔夜剩菜的话,那么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有不少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吃剩饭剩菜,而且最喜欢吃别人喜事过后的剩菜,直到现在也喜欢剩菜混合的味道。

同时还有几个网友表示质疑,说自己生长在农村或者其他地区,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打包剩饭剩菜,或者有多次吃家里剩菜剩饭的经历,而食用之后并未发现有什么不适,这次事件的后果可能更多是因为老太太的年纪太大,身体健康早就出问题了,剩饭剩菜只是一个引子,所以并不影响其他人继续食用。

也有网友更关注食品加工问题,他们觉得,老太太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吃剩菜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商家的菜品本身就是预制菜,早冷藏已久,在酒席上加热食用一次后,再带回家二次加热,那么后果也可想而知了。

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本就节俭可以理解,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免疫力、抵抗力、肠胃功能等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更要注意食品卫生。

饮食安全是所有人不断关注的话题,小编觉得,食品安全不仅需要商家有好的良知和行动,同时也更需要我们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清晰的意识来维护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平日里要多学习相关卫生安全的书籍,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作用。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