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的继位看起来是拓跋皇族最顺遂的一次,游牧民族有“怒而杀父兄”的血统,继位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血雨腥风,而拓跋焘的爷爷也是被自己儿子拓跋绍所杀。后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拨乱反正才能为皇帝,拓跋焘本人被自己的信任的大臣宗爱所杀,被皇孙拓跋浚拨乱反正。可拓跋焘是顺位继承,不代表他的童年就过得好,相反,他的成长也是命运多舛。
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特异,祖父拓跋珪认为他将来能完成兴国大业,所以拓跋珪对他这个所以十分喜爱,拓跋珪对于拓跋焘可是寄予厚望,基本上已经确定他为第三代的继承人。但我们需要注意,拓跋珪也是“子贵母死”这个制度的创造者,拓跋焘被寄予厚望,就证明拓跋焘的母亲杜氏就要被赐死,以拓跋珪的性情,拓跋焘的母亲也会被妥善处理,毕竟是这一制度的创始者,如果不尊从,后世子孙又怎么会执行。
为了让儿子顺利继位,拓跋珪就把儿子拓跋嗣的母亲刘氏给赐死了,而拓跋焘在出生后一年,就被自己儿子拓跋绍弑杀。所以,拓跋珪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置拓跋焘的母亲,后来拓跋嗣杀拓跋绍,成为北魏的第二代继承人,而这个烫手山芋就到了拓跋嗣手中,当时拓跋嗣跟杜氏是多年夫妻,也舍不得杀她。可也不得不遵从祖制,为此,拓跋嗣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让拓跋焘母子分离,拓跋焘交给拓跋嗣的其他后妃抚养,所以,拓跋焘从开始记事起,就从来都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直到拓跋焘13岁后,他的母亲离世,可想而知,拓跋焘从小就跟母亲分离,最后听到的是母亲的死讯,他该多么悲痛。可生活还得继续,不久,14岁的拓跋焘被封为泰平王,同年五月监管国事,十一月亲自率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他被任命为总管朝中事务,处理事务应付自如。次年,拓跋嗣病逝,拓跋焘正式嗣皇帝位,拓跋焘将给北魏带来辉煌的时代。
拓跋焘16岁登基,登基后拓跋焘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柔然,柔然是北魏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拓跋珪,慕容垂等鲜卑人开始汉化以来,柔然是更为野蛮的游牧民族。而柔然趁魏明帝死亡,率六万骑兵进攻北魏,攻陷旧都盛乐。拓跋焘率轻骑讨伐,虽陷入重围但拼战使柔然兵退。此后,他多次率军北伐柔然,从光始元年(公元424年)到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多次进攻柔然,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使柔然一蹶不振,北魏北疆再无威胁。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胡夏的赫连勃勃病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关中地区混乱。拓跋焘趁机攻击统万城,途中天气骤变,河水结冰,他率领两万人从冰上渡河,直扑统万城,赫连昌毫无防备,仓促迎战未胜,退回城内。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派少量骑兵前往城下示弱,引诱胡夏军出城追击,采用分兵潜袭的计策大获全胜,俘虏赫连昌。此后,胡夏的残余势力拥立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为王,逃回平凉。神麚三年(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次攻打胡夏,占领关中地区,胡夏名存实亡。
延和元年(公元432年),魏军攻打北燕,北燕君主冯弘送降书,并送女儿和亲,乞求为附庸国。延和二年(公元433年),魏朝攻占仇池国。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拓跋焘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和龙,北燕灭亡。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秃发破羌为向导,征服北凉,北凉国君沮渠牧犍投降。至此,拓跋焘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了除柔然和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与南朝宋对峙的北方强权,但对于打下江山的北魏来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肯定会遭到北方汉人的反抗,这让北魏从身份上来说就有先天不足。因为北魏不是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外族人,在此之前,有刘渊建立的汉、石勒建立的汉赵、苻坚建立的前秦,但他们都没有做好民族融合的问题,导致他们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而当时对于统一的北魏,准确的是对当时的拓跋焘来说,这个帝国该何去何从?
而当时除了民族问题,摆在太武帝面前的还有经济的问题,北方不像南方一样,没有经历过战乱。北方从西晋末年到北魏太武帝时期连年战乱,可以说战乱了一个东晋,经济本来就崩溃,而北魏当时刚刚完成从一个游牧国家到农耕国家转型,而北魏刚刚完成统一,所面临的问题比任何一个中原王朝的问题都大。
而当时摆在太武帝的时间不多,能否解决北魏的问题,决定了北魏是否能长久。帝国刚刚建立,可虽然北魏已经有了辽阔的疆土,可还未形成完整的经济链条,当时北魏的主要问题还是穷。拓跋焘本人一向是崇尚节俭的,这必然是拓跋焘本人的良好品德,可不正是反映了穷吗?当时拓跋焘后宫里的妃嫔,穿得衣服都没有彩色的。
拓跋焘面临的经济危机,单纯地通过国家自己恢复来说太慢,拓跋焘是个粗人,他用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掠夺。当时拓跋焘顶上了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长此以往,寺庙方面越来越有钱,当时,北魏境内寺庙与僧侣数量众多,不符合太武帝全民皆兵的理念,且兵荒马乱之际,国家没有多余的钱供养僧侣,而僧侣却拥有大量资产,这引起了太武帝的反感。
太平真君六年(445 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起兵,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寺院内发现兵器,还发现当地官宦富人寄存在此的财物与匿藏的妇女,太武帝遂诛杀全寺僧人。崔浩乘机劝帝灭佛,太武帝进而诛杀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毁坏佛像,并诏行天下。这也正是北魏刚刚统一北方,财政负数的时候,太武帝的灭佛运动也是名正言顺,通过掠夺寺庙的钱用来解决当时的财政问题。
灭佛运动以后,太武帝拓跋焘命出身北方高门士族的崔浩主持编纂北魏的官修史书《国书》。崔浩历经十年搜集资料,按照自己对史书的理解进行编写,秉持直书的原则,如实记录了拓跋部早期的历史,包括一些不光彩的事件,且无所隐晦。史书编成后,崔浩手下一些人建议把《国书》以及崔浩自注的《五经》刻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道以供百姓阅读,崔浩同意了这一做法。可在当时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他们认为崔浩是在羞辱他们,太武帝知道后,震怒,这次事件,拓跋焘杀死了崔浩及其宗族,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都受到株连,并受族诛。
这种大狱免不了要抄家,肯定少不了国家的敛财,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北魏的经济压力,而这个时候南朝宋皇帝刘义隆就动了北伐的心思,毕竟当时天下只剩下北魏和南朝宋两国,爆发战争是必然的。刘义隆在登基后发展南方的生产,他认为已经可以战胜北魏,就开始北伐,而北伐时间就选在了拓跋焘对北方的名门屠杀的时间,450年七月,刘义隆发兵二十万,兵分三路,东路军以辅国将军萧斌为主帅,王玄谟、沈庆之等为先锋,经淮、泗入河,进攻滑台等地;中路军以臧质、刘康祖、王方回、梁坦等将率部,直趋许昌;西路军以雍州刺史随王刘诞为帅,进攻弘农(今河南灵宝),直向长安。在战争初期,宋军进展并不顺利。王玄谟所部在进攻滑台时失利,久攻不下,且军纪不佳,失去了民心。拓跋焘则抓住机会,率领北魏军队进行反击。
可惜宋文帝刘义隆没有什么军事能力,在朝廷中还遥控战场,最后只能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拓跋焘反攻,打到了长江边上,饮马长江。而拓跋焘志不在夺地,而在于抢劫财富,元嘉北伐后,基本上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南朝宋和北魏对立。处理完跟刘宋的战争后,拓跋焘的生命也迎来了尽头,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他身边的中常侍宗爱担心被神志不清的拓跋焘杀害,于是先下手为强,在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将其毒死。而作为拓跋焘的对手刘义隆也在公元453年被自己的儿子刘邵所杀,他们身为对手,却都是被别人弑杀,也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拓跋焘虽然死于非命,可他的所以拓跋浚也是为他报了仇,拓跋焘的一生是值得尊重的。他统一了北方,也治理了北方,为后面北魏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却死在自己的身边人的刀下,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