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江汉小国——绞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4-04 21:50:38

绞国,春秋时期位于湖北西北的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大致在今河北丹江口市境内(靠近湖北十堰郧阳区),春秋时期被楚兼并。

绞国族源

绞国姓氏源流,《中华姓氏源流通谱》记载 :“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小昊支子,娶高阳氏女,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陶,为舜士师,封于皋,是为皋陶。舜让禹位,禹让皋,皋辞焉。生子三人,长伯翳、次仲甄、季封于偃,为偃姓有匮氏、郾氏;而州、绞、舒、皖、贰、轸、鸠、庸 、龙、蓼,皆其派也。州灭于鲁,绞灭于宋,舒、皖、贰 、轸、鸠 、庸 、龙、蓼 ,则入于楚后有州氏、佼氏、绞氏、贰氏、轸氏……。”

这段话说明,绞国出自偃姓,属于东夷族的一支。

皋陶为东夷族的首领,按传统观点看,大禹之后,下任华夏联盟的首领应当为皋陶,皋陶年龄过大,死在大禹之前,大禹就将皋陶的儿子伯翳(伯益)作为继任者。

但大禹死后,夏启夺到了联盟主的位置,开启家天下——夏朝,东夷族不服,与夏打了一个朝代的战争,直到商朝的出现。

《路史》载 :“(皋陶)有子三人 ,长伯翳,次仲甄,次封偃,为偃姓。偃匮之后,有州、绞、贰、轸 …… 后各以国命氏。”

绞部就出自偃姓,并且还居住生活在东夷的发源地山东,具体来说就是奄地 (今山东济宁的曲阜市 、兖州市一带)。因为《左传》哀公二年春鲁国有“伐邾将伐绞”的记载,而且后面出土的青铜铭文中也提到过“绞”,所以可以肯定“绞”为山东之国。至于“绞灭于宋”,更多的指邾国的绞邑,非绞国。

西周初期,周公东征,相当多的东夷部族向南迁,沿着淮河向上游迁,直到最终目的地,绞部就在其中,走的特别远,直到湖北西北部。

绞国历史

早期的部落及方国,为了生存需要经常迁徙,绞人也是这样。

关于绞人的历史,《左传》记载的不多;

“桓公十一年 ,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 ,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日:‘郧人军其郊,必不诚,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先是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分化汉江以东诸国,遣莫敖屈瑕(楚国屈氏祖先)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国会盟。郧国知道楚国结盟信息,就与绞、州、蓼诸国联兵想截击楚军的行动。

这次楚军行动在斗廉鼓动下,一举击破郧军,实现楚军与贰、轸的会盟,实际是将贰、轸二国收为附庸国,保障楚国北上扩张的步伐。

楚武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700年,“楚师伐绞”,这是楚国在击败郧、随、绞、州、寥联合伐楚之后,选定的下一目标。

原因有二,其一,“绞小而轻”,绞国在汉汉联盟中属于力量小的那种,楚国有信心拿捏它;其二,唯其绞灭,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慑服汉江下游的郧、随诸国,又可以以绞国为基地攻击汉江中游的糜、庸诸国。

《左传》记载的灭绞过程为;“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従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楚军先是围攻绞都南门,用采樵者每日砍绞都周边的树,诱绞军出城掠夺,并故意让绞军俘去三十人。待绞军轻视南门的楚军,全体从北门出城时,之后楚军一面攻城,一面埋伏出城的绞军,绞军大败。绞君没办法,只得签下“城下之盟”,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也正因如此,楚军得以打通向西通秦国的通道,并有占据南郑(汉中),控商洛,扼守商於古道及少习关 ,迫秦在崇山峻岭中筑“楚长城”御敌,为楚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当然楚国的北上之路并不顺利,攻灭绞后,次年即楚武王四十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再次派屈瑕率军攻打罗国,楚军大败,主帅屈瑕自杀。

楚国灭绞国后,将绞改为“郧”,因郧字与军事守卫险要地的“关 ”字相匹配,赋予建制地名,“郧关”地名就此应运而生。郧之西,即现十堰郧西县,当时为“斗邑”,楚王将此地封给了若敖氏族人,此支即若敖氏中的斗氏一支。

0 阅读:16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